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青年毛泽东之路(17—18)
2015年06月21日 来源:互联网 编辑:李玉兵 已被浏览:
青年毛泽东之路(17)毛泽东也是“北漂”人“北漂”,一个现代名词,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即非传统上的北京人)、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北漂”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浮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按以上概念来套第一次到北京的毛泽东,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北漂”人。  1  足步:初尝“北漂”滋味  毛泽东回忆第一次到北京的原因时说:“是夏(1918年6月,毛泽东一师毕业),我决定到北平——那时叫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在出国以前,这些青年预备先在北平读法文。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在这一群留学生中,有许多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我陪了几个湖南学生到北京去。”  作为新民学会会务主持者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是为了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从前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怀中(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是每月八块大洋。”  低收入——月薪八块大洋;低职务——图书馆佐理员,一天的工作是管理15种报纸;更有一个困苦,没有栖身之处,与现代“北漂”人没有什么两样。  2  足印:豆腐池胡同15号  借住在“板仓杨寓”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现在挂上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这是一座两进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形式是北京最普通的硬山合瓦顶,上面挂有“板仓杨寓”,大院门口也镶嵌的“毛泽东故居”的牌匾。  现在,这座宅院当年的格局依然存在,但昔日那轩敞幽深和书香四溢的景象,已被拥挤不堪、凌乱无章和柴米油盐混合味和盆瓢锅碗交响曲所取代了。  这里就是当年杨昌济的家,也是初入北京的毛泽东借住之处。当时,后院为杨昌济家眷住处,前院是杨本人与女儿杨开慧的起居之处。初入北京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就借住在前院南边一间客房里。  不久,毛泽东、蔡和森出于与其他来京新民会会员联系的方便,经杨昌济的帮助,另觅了新的住处。虽搬离了,但毛泽东等在节假日里仍常到这里聚会,或聆听杨先生讲授哲学和伦理学,或一同议论国是。  3  足印:吉安所东夹道7号  租住在“一间小屋子”  毛泽东他们的“新居”——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三眼井里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现为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这里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房2间。吉安所又称吉祥所,是清代宫内太监死后停灵出殡的场所。可见这里当年并不怎么高贵,房子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毛泽东他们租住的是3间北房中的一间,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小房。房间里的设备陈旧简陋:一个土炕紧贴南墙,炕上铺一条破旧炕席,存放书和衣物的网篮,只能叠放在墙旮旯里。为小油灯的弱光照遍房间,只能把它挂在墙角上。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昆甫、罗章龙等8人就住在这间小房子里。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幕时说:“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4  足步:馍馍咸菜过日子  住得狭窄,吃得更是糟糕。  据罗章龙回忆:“初始,大家在外吃饭,食费昂贵且不习惯,于是商议自行炊爨,各事所宜,无分劳逸,体弱及事得亦伴食无碍。尝因缺乏炊釜,乃以搪瓷面盆做锅。北京米贵难卖,经常以炒面调成糊,加葱花、盐末充食。一次子升做了一面盆浆糊,大家外出劳累了一天,虽饿亦无法下咽。房东是一满族少妇,人极腼腆,平日很少出门,只从窗户里探望我们,有事则让其七八岁的小女儿来通话。她见我们不会做面食,觉得好笑,便亲自出来教我们发面蒸馍。还有送水的山东人老候,也愿意帮忙,他说:‘我不要你们的工钱,我做好馍和你们一起吃就可以了。’并将自己的炊具也搬来,每天为我们做饭,和我们一起吃馍馍、咸菜。我们八人只有外衣一件,出门时轮流着穿……入冬以后,昼则往沙滩北京大学第一院图书馆阅览室避寒,夜则返寓围炉共话。那时生活很苦,大家从中得到锻炼,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吉安所同人生活一直维持到1919年一二月间。这时,萧子升赴法,润之回湘去沪,我亦因参加北大学生会工作和其他学术团体活动而改寓他处。”  5  足步:“我并不因此而丧气”  一个“北漂”人,受冷遇是免不了的。  有一次,胡适在北大图书馆演讲,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他请教。胡适问旁边的人:“提问的是哪一个?”当得知是一个不在册的小职员后,竟拒绝回答问题。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在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得有几个是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受冷遇后,自暴自弃还是自我奋起?  “以眼还眼”还是让人重新认识自己?  毛泽东的态度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因为他很珍惜北京的文化氛围。报纸阅览室的楼上是校长蔡元培办公室,胡适、鲁迅等人在这里来来往往借阅书籍和报纸。近水楼台先得月,毛泽东有机会向他们请教,尽管还要受到冷遇。除此之外,他“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藉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  所栖身的地方与北大很近,他经常步行到北大听讲座,还参加了两个学生社团。一个是1918年10月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发起组织并主讲有关办报的业务知识。另一个是1919年1月成立的哲学研究会,由杨昌济、梁漱溟、胡适、陈公博等人发起组织,它的宗旨是“研究东西诸家哲学,渝启新知”。  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这不仅是“写景”,也是“抒情”:季处严寒,心遭冷遇的“北漂”人毛泽东却看到了冰雪中包裹的春天。这是一种人生的自信,也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  毛泽东的谦虚态度和自身实力,让人们不得不由“冷”转“热”。就说胡适吧,第二年就和毛泽东成了“至交”。有人如此表述两人关系的转变:“由于毛泽东虚心请教,经过多次提问、接触,情况逐步变化了。”后来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在北京的胡适看过后,不仅撰文推介,而且赞赏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二、三、四号发表的《民众大联合》,“眼光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最重要的文字”。1920年,“胡适并对毛泽东呈送的《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很感兴趣。”  6  足印:北大红楼  第一次会见陈独秀  现在沙滩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当年曾是北京大学老校舍之一。这栋1918年建起的“工字楼”是北大当年的校部,第一层为图书馆,第二层为行政办公室,第三、四层为教室。本世纪初改为纪念馆时,复原了当年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报纸阅览室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后,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迈出“最要紧的一步”就在这间报纸阅览室里。因为日后创建中共的两个巨头——“南陈北李”就在这座楼上。报纸阅览室往左是陈独秀的办公室,往右就是李大钊的办公室。陈、李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也是五四运动的领军和核心人物,被人誉为“北大红楼两巨人”,“照古今”的“日月双星”。  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独秀。当时,猛烈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新青年》杂志拥有大批青年读者,毛泽东就是其中一员。1917年3月,正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将《体育之研究》一文投向《新青年》。这篇文章以其畅快淋漓的文风、逻辑严密的章法博得了陈独秀的赞赏,陈将全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有了这种渊源,毛拜访陈也就没有障碍了,而毛的谦虚诚恳态度,又给陈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陈当时就夸奖说,你那文章写得好,特别是“盖天地惟动而已”这观点有创见。  从此,毛与陈来往密切,也就有了日后两人在上海的多次见面,也就有了陈委托毛在湖南建党,也就有了毛于建党初期在内部地位的不断上升。  7  足音:“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大”  毛泽东回忆自己这一时段的心路历程时说:“我对于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高,同时我的头脑愈来愈激烈……不过,当时我还在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  但是,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引导他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作为他的“顶头上司”,李大钊的言论给他以最直接的影响。1918年11月,他到天安门广场亲耳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也研学过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这些经历使他开始具体地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正如1949年3月,他在西柏坡回忆时所说的:“30年前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奔波,吃了不少苦头。还不错,在北京遇到了一个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他的指点和指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链接  青年毛泽东评价陈独秀  我们对于陈君(独秀),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君所说的,头脑稍为清楚的听得,莫不人人各如其意中所欲出。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中国名为共和,实则专制,愈弄愈糟,甲仆乙代,这是群众心里没有民主的影子,不晓民主究竟是甚么的结果。陈君平日所标揭的,就是这两样。他曾说,我们所以得罪于社会,无非是为着“赛因斯”(科学)和“克莫克拉西”(民主)。陈君为这两件东西得罪了社会,社会居然就把逮捕和禁锢报给他……陈君之被捕,决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损及陈君至贤至高精神的毫末。陈君原自说过,出试验室,即入监狱。出监狱,即入试验室。又说,死是不怕的。陈君可以实验其言了。  ——摘自《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原载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湖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早期文稿》2008年版)青年毛泽东之路(18)“驻京办主任”在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北侧,有一座青砖、布瓦、黑色木板门的古式门楼。门楣上挂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匾额,题词出自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之手,时间为1992年6月。这里是育德中学旧址。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育德中学旧址能得到“纪念馆”的荣誉,是因为1917年秋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共早期重要领袖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都结业于这个班。同样,这里也留下了青年毛泽东的足迹。1足印:保定第一客栈的“南来客”1984年6月,第一客栈被列为保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西大街与唐家胡同交叉口西南侧,原是一座天井式二层小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东西房各四间,南北房各三间,东房的底层南边是过道门。楼房为砖木结构,硬山到顶,出脊,布瓦顶。四周前廊相通,栏杆是圆柱形,中间有旋腰,为民国初建筑,作为客栈使用,史称“第一客栈”。1906年,中国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卢汉铁路建成通车,坐火车来保定的人越来越多,下火车进城,西城门是必经之路,因此西大街和唐家胡同附近也跟着热闹起来,没多少日子这一带就建起了不少客栈。第一客栈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新式楼房,每天总能吸引不少的客人。1918年10月6日,客栈迎来了几位特殊客人,他们是湖南青年领袖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2足步:毛泽东被和森“点将”毛泽东此行的目的,是看望保定地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湘籍同学。1918年6月,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后,和新民学会会员商定:走出湖南,向外发展,以求救国救民之道。如何“向外”?正当他们寻找机会之时,“福音”飞来:可以赴法勤工俭学。“福音”是他们的恩师、北大教授杨昌济用信传来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组织的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高阳县等处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正在招生。这个消息激发了这些热血青年的希望,特别是“蔡和森、萧子升如获至宝”。于是,新民学会开会,最后达成共识:湖南“连年南北军阀混战,教育受摧残殆尽,省内无法就业与升学,唯一出路是向外发展。留法勤工俭学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会议还决定,派蔡和森先往北平(京)与杨昌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蔡和森在北平的活动很成功:他不仅联系好了赴法青年出国的预备学校,而且还从掌握在京湘绅熊希龄、章士钊手里“湘省善后款”中,争取到了25个借支助学的名额;自己也觅到了高阳县留法预备班国文教员的工作,可以“边学法语、边教书”。蔡和森不仅将这些情况传回长沙,而且点了毛泽东的将——到北平主持勤工俭学事宜,即做“驻京办主任”。蔡和森太了解毛泽东了,认定毛“坐定如山,意志如铁;言不及私,只为天下大事着想”。他认为,只有毛泽东才能承担这个重任——“驻京惟有润之兄最宜”。3足步:这就苦了毛泽东蔡和森除了“点将”毛泽东,还交待毛泽东到北平之前,要办好几件事。其中主要的是:“将青年界全面动员,空全省学子以来京”;联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湖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为大批赴法青年创造条件;多方筹款,资助湖南的留法学生。可以说,当时在全国,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工作是做得最好的。从1919年3月17日首批起程,至1921年2月28日最后一批抵达,18省前后20批、160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四川以378人居第一;湖南以346名居第二。全国留法女生60名,湖南占40名,居第一。在新民学会78个会员中,留法勤工俭学的19名,占当时会员总数四分之一强。徐特立以43岁的年龄赴法,年过半百的葛健豪带领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赴法,成为一时佳话。蔡和森确实对毛泽东知之甚深,后者后来确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领导者。第一批出国的罗学瓒,在10月16日从北京寄给叔祖父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毛润之此次在长沙招致同志来京,组织预备班,出力甚多,才智学业均为同学所佩服。”足见毛泽东的付出是公认的。毛泽东在做好湖南发动工作等事后,1918年8月率领20多名学生奔赴北平。4足步:从京城到保定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大都在保定地区预备学校中学法语、学技术。这里设预备学校,是因为李石曾。上世纪初,李留学法国,学成后在法国搞起大豆研究,还在那里办起了实业——巴黎豆腐工厂。该厂曾先后在他的家乡高阳县农村招募了40多名工人。李石曾在厂内办了夜校,帮助这些农民提高工艺技能。这期间,他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严重缺乏劳动力和兵力,便与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以工代兵”的招工合同,招募10万华工。提高这些准备赴法者的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的工艺技能,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国政府与中国旅法知名人士,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1916年6月,在巴黎正式召开了“华法教育会”成立大会,蔡元培和法国人欧乐为双方会长,李石曾与法国人裴纳为书记。不久,在北京也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预备学校、华法教育会等相应组织。1917年夏,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李的家乡设立了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几乎同一时间,又在育德中学创办了留法班。1918年夏秋到北京的大批湖南青年,大多就转入保定地区的预备学校。特别是1918年9月,育德中学招的第二批学生以湖南的最多,有“湖南班”之称。8月中下旬,毛泽东到北京后,作出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计划,同萧子升等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10月6日,毛泽东同蔡和森、萧子升到保定,迎接由陈绍休等带领的第二批准备赴法的30多位湖南青年。7日下午,在莲花池公园,毛泽东同已在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的张昆弟等聚会,并和大家合影留念,然后送蔡和森等去高阳县布里村。5足步:贺果日记记当年毛泽东在保定的活动,当时参加培训班的贺果在日记中记得较为详细:“10月6日下午……萧君子升、毛君润芝(之)、蔡君和森自北京来。”“10月7日下午,湖南全体学生在莲池合影……晚与和笙君、芝圃君往第一客栈与毛、蔡诸君谈一时许……”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严农著的《毛泽东与贺果》一书记述:“毛泽东鼓励他们(准备留法学生),战胜困难,好好学习,并和他们一起摄影留念。毛泽东还经常给贺果写信,鼓励他在困境中一定要看到光明,看到前景,并说困境是一块最好的磨刀石,它可以将困境中的人磨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贺果的学习更加勤奋。他常常一个人在严寒中学习到深夜,成为班上法语进步最快,学得最好的一个。他给毛泽东回信说:‘润之哥的鼓励,是我学习中最大的精神支柱。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学好本领,为改造和建设我们贫困和苦难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10月8日,毛泽东等在保定呆了两天两晚后返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保定,保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在这次保定之行,还“绕保定古城墙走了一圈”。1952年,毛泽东重游莲池书院时,因为园中有个别古建筑被毁坏,他就说:“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毛泽东住过的保定第一客栈仍在,据杨庆旺的《毛泽东故居考察记》记载,这座房子现在由保定市文化局管辖,而且办了一个画院。“当地人都知道毛泽东在第一客栈住过,很有名。”6足音:“对比”、“吸取”,“更方便,更有益”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离开上海。这之前,毛泽东辞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乘火车从北平赶到上海,在黄浦江码头为他们送行。送走第二批湖南学生,毛泽东于4月6日回到长沙。留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友感到很惊奇,问他,你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你又在华法教育会资助的留学的25人名单之内,为什么不去呢?毛泽东微笑道:“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新问题,拿回来用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国内,调查、研究本国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国家,所知道的还太少,假若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掌握了本国的国情,然后出国留学,对比中外国情,吸取他人的经验,更方便,更有益。”毛泽东还补充说,中国有句老话,双亲在,不远游。他的母亲重病多年,最近由弟弟泽民送来长沙治病。此次从北平匆匆归来,也是为了给母亲“亲侍汤药”。当然,毛泽东此举也给后人留下一个设问:要是他也赴法了,那中国革命之路会怎么样,他的人生道路会怎样?■链接“驻京办主任”真够忙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忙煞了毛泽东这个“驻京办主任”。“驻京办主任”是蔡和森指定的。蔡和森不仅要毛泽东赴京“任职”,而且要他到京之前做好“大后方”工作。于是,1918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拜访楚怡、周南校长陈润霖、朱剑凡,请他们出面,在长沙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推进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得到两位教育家的支持。1918年9月5日,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成立,陈、朱分任正、副会长。陈在楚怡设置机械科预备班,第一期招收学员36名。周南还办起了女子留法预备班。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率领罗学瓒、罗章龙、李维汉等25人进京,作赴法前的准备。1918年秋冬,毛泽东一边做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一边履行“驻京办主任”义务:他多次走访赴法勤工俭学发起人蔡元培、李石曾,请他们向预备留法的学生介绍留法勤工俭学等事宜。与蔡和森接待从湖南来京的青年学生,安置他们的住宿、进留学预备班。为湘籍准备赴法学生筹款。毛、蔡通过老师杨昌济与湘籍名人熊希龄、范源濂和辛亥革命元老章士钊联系,争取从湖南存在北京银行的一批款子中,抽出部分作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旅费。共筹款21000元,解决了部分在北京、保定、高阳县预备班学习的学生的生活费。第二年在上海,还得到了章士钊为留法学生的筹款2万元。10月7日,看望在保定地区的湖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学生。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从京转沪,欢送第一、二批赴法学生,在沪停留20天。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