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桃花源古镇,永远的伊甸园
2016年10月05日 来源:互联网 编辑:李玉兵 已被浏览:
桃花源古镇,永远的伊甸园——常德桃花源古镇推介词作者:李玉兵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桃花源古镇,位于历代官方权威认定的“桃花源”福祉之地,国家4A级旅游区——桃花源景区旁,依沅江而建,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可以说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由中国古镇开发运营专家——重庆同元集团开发建设管理。古镇严格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占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50亿元。桃花源古镇交通极为便捷,有常吉高速桃花源古镇专用出口、319国道。古镇距桃花源机场仅15分钟,距常德市区也仅半小时车程,两小时车程半径辐射长沙、张家界、凤凰、岳阳、荆州等地。桃花源古镇地处“长沙至张家界”、“长沙至湘西”两大黄金旅游线路的中心、旅游热点,可以说是“三区联动”。非凡的区位优势,数千万人口横贯湖南,再加上桃花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桃花源古镇从而成为湖南省内周末游、华中湖湘桃源文化游、国际养生度假游的最佳目的地。那么,此行我们选择游览桃花源古镇,相比国内外其他古镇到底有哪些优势呢?首先,桃花源古镇,不仅具备“吃、住、行、娱、购、游”六大旅游功能要素,同时还齐备居住、商业、行政、祭祀四大功能。桃花源古镇,自2013年3月奠基以来,历时1000余天,累计用工200万人次,共计2000余名工匠参与整个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正是有了无数个勤勉专注的同元人,是他们“物我两忘”只为初心,是他们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将1600亩桃花源古镇,用恢宏巨制的篇章呈现给湖湘文化旅游产业的华章之上。大美桃花源古镇,雕梁画栋写春秋。如今,在一纵四横五条商业街组成的桃花源古镇上,不仅拥有大型餐饮、潇湘特色小吃、庙会小吃;更有特色五星级酒店与传统四合院客栈及特色旅游商品街,汇集四方精美商品;特别是古城独具特色的综艺表演、大型人文主题公园、桃花广场、奔月双塔、古戏台、庙会广场、城隍庙、文庙、钱庄、镖局、望湖亭、古吊桥、桃花溪、五柳河、城门楼、入口主、次牌坊等各类休闲游乐设施,足以让您流连忘返;在居住功能上,古镇上不仅有北方四合院、南方一颗印、六合同春的传统建筑形态,而且还同时配套规划有高品质住宅,足以让您乐不思蜀。其次,桃花源古镇,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古老神秘。亲爱的游客朋友,我们都知道,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公园内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的“子繁而易植”,因孕育生命而有“生育、吉祥、长寿”的象征;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桃木可用于镇鬼避邪,保护生命,使桃具有了吉祥的象征意义;桃果因其益寿延年、延续生命,于是使桃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于是,在这人世间,有多少位诗人,就有多少不同色彩的“世外桃源”,就如这世间的色彩斑斓的桃花,有桃红、嫣红、粉红、银红、殷红、紫红、橙红、朱红……万紫千红,赏心悦目。您且听:“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诗经》里新嫁娘所期盼的世外桃源;“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裁”(《上高侍郎》),这是诗人高蟾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桃源行》),这是“诗佛”王维所见的世外桃源;“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桃源》),这是“诗仙”李白眼中的世外桃源;“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清晓长歌何处去,武陵溪上看桃花。”(《小艇》),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世外桃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这是书生崔护构筑的世外桃源;“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红楼梦《葬花吟》),诗里头的“香丘”,是黛玉姑娘寄托灵魂想要的世外桃源。……我敢肯定,千百年来,最令人怀想的,引得无数文人倾心向往的,当数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一段流传千古的文字:“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横空出世,引得历代文人雅士、帝王名臣纷纷撰文就景印证,他们一致将湖南常德的桃花源作为“世外桃源”原型和真迹倾心推崇,或吟诗题词、撰事纪志,或著文立碑、挥笔入匾……就连权威工具书《辞海》中,也明确指出常德桃花源,就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桃花源,从此名扬天下。据统计,自东晋以来,历代所留下的《桃花源集》、《桃花源志》等有45卷,韵文2000多首,散文13万余言,楹联107副,碑刻108块,字画600多幅,民间传说40多篇。桃花山碑廊,就有自唐代到明代的著名古碑18块,有唐朝诗人刘禹锡为这里留下最早的“桃源佳致”石碑,诗人杜牧的“桃源洞”诗碑。李白、孟浩然、韩愈、王维、王昌龄、王安石、苏轼、陆游、黄庭坚、朱熹等星光灿烂的名字,也都在桃花源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文。让人遗憾的是,上古唐尧时的善卷先生(舜见善卷老人品德高尚,要将天下让给他,善卷不受),由中原南下,就曾隐居在距桃花源不足百里的常德德山,若是当年善卷先生偶然走进了这个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桃花源,想必他的隐居地一定会在“德山”与“桃花源”选择时遇到难题;公元前3世纪,伟大的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湖南,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当年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等,这些名句中都写到了沅江边上出产香草香花的桃花源,他却与桃花源失之交臂,否则三闾大夫伟大的诗篇中一定出现“桃花源”三个熠熠闪光的大字。走在桃花源古镇上,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有三个人会与您不期而遇。第一个人,是《桃花源记》的作者、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何陶渊明会是第一人呢?因为您到桃花源古镇,您一定会纠结一个问题:陶渊明,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写出了这个人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其实,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有“大济苍生”之志,然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根本无法实现,加上作为一名寒门之士,自然是“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此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统治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陶渊明虽有“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闲情赋》)的“胡思乱想”,却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第十首)之类的“金刚怒目”。这就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他那个时代,他就能以真性真情的自然生命为本,不扭曲心性去做一颗无聊的棋子,并非整天整晚地想着能飘然欲仙。他清楚,那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到底是梦一场,醒过来后生活还得要继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定能够过上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第二个人,是唐朝朗州司马刘禹锡。可以说,是常德、是桃花源,成就了刘禹锡;也可以说,是刘禹锡,成就了常德、成就了桃花源。大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永贞革新”失败,厄运降临到了当时任屯田员外郎的刘禹锡头上,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同年十一月,有人说刘禹锡贬得太轻。于是,刘禹锡还没有到连州,却已是再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了。刘禹锡贬官到常德(时称朗州)任朗州司马,谪居十年之久。他到常德时年仅三十三岁,离开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了。然而,这十年却是刘禹锡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诗文二百多首,超过其全部诗文的四分之一。同时,刘禹锡在常德的十年,也是内心理想与现实相矛盾、希望和失望相交替的十年,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刘禹锡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的内心向往异曲同工。因此,刘禹锡与桃花源有发自内心的亲近感、认同感。于是,他亲历桃花源,诗题桃花源,推介桃花源,与桃花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桃花源的多处景点,就与刘禹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像“桃源佳致”碑、玩月亭、咏归亭、高举阁、刘禹锡草堂等。在唐代,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是剌史,“司马”一职是位居老四的闲职。在千里南行途中,刘禹锡的失落可想而知。然而,到了朗州后,常德的楚风遗韵,慢慢让他找到了与都城长安完全不同的感觉。他骨子里的那种不屈的坚强,让他身处困境时,却表现出异常的豁达与乐观。“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学阮公体三首其一》),是的,朝廷可以贬他的官职,但抹不去他的逼人才气;朝廷可以把他流放至数千里之外的朗州,但摧不垮他坚毅高洁的人格。在朗州期间,刘禹锡以诗为伴,以文为友。“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是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不是人生的全部,何必哀婉叹息?他时时独自一人引吭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从沅澧一带的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竹枝词》(刘禹锡被后人公认为是《竹枝词》之祖,在宋代受到苏轼、黄庭坚的高度评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千古传诵的《陋室铭》,那是刘禹锡在常德陋室里的浅吟低唱。终于在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43岁时,等来了回到长安的机会。然而,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后不久,他在长安玄都观看桃花之后,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在刘禹锡的诗中,那些靠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自己十年前被排挤出去以后被提拔起来的而已。因此该诗一出,刘禹锡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而再次被贬,这一去,又是漫长的13年。其中,连州5年,夔州5年,和州3年。面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刘禹锡依旧豁达乐观,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不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依然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此豁达襟怀,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公元827年,在外贬谪达23年的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用为主客郎中,时年55岁。在此回到京师后,刘禹锡再次来到长安玄都观,一首《再游玄都观》涌上笔端:“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好一个“前度刘郎”!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时的刘禹锡正以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行走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地从唐朝向着我们走来。最后一人,当然是沈从文了。在现代文人中,与桃源结情最为至深者,莫过于“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了。1934年,因母亲病危,正值新婚燕尔的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著名的《湘行散记》。其中便有一篇叫作《桃源与沅州》,一开始就这样写道:“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乡下人都是避秦隐居的遗民,不知有汉朝,更无论魏晋了。千余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体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章也就增加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用他手中那支如椽之笔记述了湘西各地的优美的风土人情和热爱生命的湘西人物。无论是《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是《桃源与沅州》里的美兰香等,都是那样清新、纯洁、善良,美不胜收。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生活的健康、自然,乡村生活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宛如世外桃源。他只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在沈从文10岁的时候,就目睹了家乡湘西凤凰苗民起义失败之后“人头如山,血流成河”的大屠杀景象,加上后来在旧部队里所见的种种可怕的经历,对他的心灵造成了重大的震憾,因此他决定此后一生厌恶权力斗争,不愿参与政治的感情基调。以至于后来,他宁愿去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不做违背人性的事。人们没有想到,离开大学讲堂的沈从文,居然在后半辈子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很多人都说,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桃源诗”,他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将人灵魂深处的真善美通过简单、质朴的故事表达出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追求。“在《边城》中,沈从文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我们读这样的作品,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雷淑琼:<边城>的美》)“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再现人生,而是表现生命。他要从苦难的人生里提炼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证明人性的善良,来营造他的‘'希腊小庙’,向沦落的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圣所。”(方虹、徐小洁:《净化的悲剧--试论<边城>》)“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汪曾祺)所以说,在1934年的某一天,沈从文坐在沅江上的船头途径桃花源时,给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写信,他这样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以为,在沈从文的眼里,每一刻每一秒,都生活在美妙的世外桃源之中,否则这世间最美的情书,怎么会轻易从他的笔尖汩汩流淌?!根据《创世纪》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在东方,并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据考证,伊甸园的真实位置就在中国。亲爱的游客朋友,您说,伊甸园到底在哪里呢?对了,湖南不是有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么?桃花源,不就是世外桃源么?所以说,真实的伊甸园就是桃花源。好了,亲爱的游客朋友,现在就随我走进桃花源古镇,走进您永远的伊甸园吧。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