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青年毛泽东之路(21—22)
2015年06月21日 来源:互联网 编辑:李玉兵 已被浏览:
青年毛泽东之路(21)凭吊古炮台   青年毛泽东也喜欢“旅游”。如果说,“游学”是他“刻意为之”,重在过程、不在乎目的地的话,那么,“旅游”更多的是“非行不可”,“见机而游”,重在“景点”。  如果说,他那几次“游学”,有点像现在的“驴友”之行,而那几次“公差”,则是“办事”、“游览”双丰收。  办好了事,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凭吊了历史遗迹名人,抒发了自己胸中情意,激起心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这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旅游”境界。  1  足步:许昌  绕道游览汉魏古都  许昌的汉魏古都,应是毛泽东省外游览的第一个风景点。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乘火车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省,此行的目的是做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驻京办主任”。  罗章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回忆说:“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境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对别人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毛泽东、陈绍休、罗章龙)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  赴许昌,毛泽东是要见识一下魏都风采,凭吊历史遗迹,更是想见识一下魏武帝曹操的大手笔,因为正是曹操把许昌打造成三国时期的魏国都城。曹操也是毛泽东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诗文颇佳的人。  第二天,毛、陈和罗乘坐临时列车到了许昌。可他们要去的汉魏古都遗址距离当时的许昌市还有20多公里,即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附近。去那里没有车可坐,毛泽东他们步行前往。  2  足步:毛罗联诗在古城  在毛泽东眼中,昔日繁华热闹的汉魏古都,只剩下一些残砖败瓦,破墙断垣,一片萧瑟。  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让许昌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一千多年后却是如此情景,毛泽东的心不由得被刺痛了,祖国是多么灾难沉重啊!  罗章龙回忆当时情景的说:“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联诗一首”。  罗章龙出了第一句诗:“横槊赋诗意飞扬。”毛泽东应了一句:“《自明本志》好文章。”  这两句都用了曹操的典故,罗章龙用的是“横槊赋诗”:指的是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而毛泽东用的典故自明本志则是曹操的名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是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但是,毛泽东下一句笔锋一转:“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应上一句:“铜雀荒沦落夕阳。”又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曹操葬于西陵墓田的遗令,一个说的曹操曾经建造的铜雀台,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  毛罗联诗被后人命名为《过魏都》。毛泽东在许昌是否还作过失传的诗篇,现在无从考证。但尽管眼前一片沧桑,而毛泽东心中涌现的却是对曹操赞颂——肯定其功业、才能、文采……而不是一般文人哀叹。据统计,毛泽东一生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从这些方面来看,曹操其实就是青年毛泽东心里的政治偶像。  这就是毛泽东趁候车之际,绕道许昌,游览魏都的心境。  3  足印:大沽  “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  1918年底,隆冬季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天津塘沽。他约了萧三、罗章龙同行去看海,谁知道却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沽炮台。  当时与毛泽东一起登上大沽炮台的罗章龙,在上个世纪70年末回忆说:  “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坐早车去塘沽”。在塘沽火车站附近一家小饭馆吃完早饭后,他们10多人来到大沽口炮台(北岸炮台),登上炮台观望大沽河口。  本来是为看“究竟”,没想到“撞”上写满中国屈辱历史的炮台。青年毛泽东对这里的历史往事非常熟悉,1900年,清军和八国联军在这里进行鏖战,最终战败,被迫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地此景,此时的他心里能不感慨万千?  罗章龙回忆这一幕时说,“河口结滿了冰块,春寒风冷,我们就选了背风朝阳的地方围坐在一起,讨论着祖国的未来,个人的理想。有人提议以海为题,分韵赋诗,每人一首。我们十几个人都即兴作了诗。我还记得毛泽东同志的诗中头句是‘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  透过罗章龙的回忆,我们可以想象毛泽东当时形象的空间:凜冽的寒风中,海河出海口北岸炮台上,一个青年手抚断壁残垣,举目眺望冰封的大海,当年八国联军拆毀炮台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脑海……他的表情如眼前的大海,冰冷写在脸上,炽热的报国情怀在心里翻腾。  正是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1954年4月23日的“第二次”。这一次,他视察过永利碱厂,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后,便对陪同人员说:“走,看看大沽炮台去!”毛泽东一行的车子开到大沽南炮台附近一个叫草头沽的小村子。毛泽东下车后,接过陪同人员递过来的一根长拐杖,攀上炮台的最高处。  毛泽东抚着残留的断炮残垣,凝目远眺,若有所思,良久才说一句话来:“满清政府太腐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一脉相承,青年毛泽东和伟人毛泽东心中涌现的都是报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4  足印:泰山  “山底下可能有不少铁”  1920年4月11日至5月5日,是青年毛泽东第二次“京沪行”时间。这一次,确实是“客有意”,他在途中游览了泰山、曲阜、南京等地。“在这次旅行中,我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隐居,并且写了些爱国的对联。”毛泽东回忆这次旅程时说。  这次旅程,在毛泽东心中的“沉淀”许多许多,以致他日后经常“见景”说事。1958年,毛泽东接见泰安地委副书记李元明时说到泰山。他说:“你们这里有个泰山很大,1920年我爬上去过,山底下可能有不少铁。”这让李元明很吃惊,一代伟人毛泽东难道青年时期懂地质?因为当时“泰山东、西、北三面都已经发现有铁矿,只有山前面没有发现”。  1920年4月这次,是毛泽东第一次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登泰山,当然不是考察地质,而是领略泰山的人文底蕴。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车从山下过,青年毛泽东当然得登上这座“中华第一山”体验一番。  毛泽东登泰山的细节已无人述及,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站在泰山最高处,著名风景名胜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尽收眼底。此时,毛泽东才真正领略和感受到泰山的美丽、伟大,也才真正体会到孔老夫子那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真谛所在。  5  足印:曲阜  来到孔子长眠的地方  毛泽东1936年回忆第二次“京沪行”时说:“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的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  孔夫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毛泽东7岁那年开始就在故居附近的南岸私塾读“孔夫子”,后来又先后在乌龟井、桥头湾等6个私塾上学,一直到13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可见,孔夫子同样是青年毛泽东心目中的圣人。  同行者记得:毛泽东等人第一站是祭拜孔子墓。面对孔墓,毛泽东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并风趣地对同去的好友说:“过去,我们总是对着家里和学校的神龛拜孔老夫子的像,今天我们到了他老人家长眠的地方,可真的要好好拜他几拜哩!”  接着,毛泽东等人又追寻孔子弟子们的足迹,特地到他们洗澡的小溪和孔子的出生地看了看,因为他对孔子弟子洗澡一事记忆犹新。当年在私塾读书时,邹春培老师批评他不该带同学们到塘里玩水,他就是拿孔子鼓励弟子到河里游泳的事来反驳的。可惜,此时这条小溪已经干涸得几乎没有水了,毛泽东只能想象着当时孔夫子的弟子们在溪中戏水的情景了。  6  足印:南京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游了济南、泰山、曲阜,5月初,毛泽东来到津浦线上的最后一个“风景点”——南京。  当时,南京是津浦、沪宁两铁路的连接点和长江下游航运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丝织业特别发达,现代工人有1万余人。南京还是长江下游东南各省的反动统治中心,江苏督军署、省长衙门均设在南京,全市共有39.21万人。行走在南京城内还可以看到外国人开设的工厂、银行、医院、商店,也能感受到南京人民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情绪。  毛泽东在登上南京明城墙,尽情瞻望远处葱郁的紫金山和浩渺的长江后,不仅联想到了南京古名石头城和孙权建都于此的奥秘,而且赞叹南京“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的古都风貌,并振臂一呼:“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盖历史上各国民权、人权之取得,未有不从积极之奋斗与运动而来者也。”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的亲身体验。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毛泽东做好了准备。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深重灾难史,激发的是毛泽东报国情怀。  ■链接  青年毛泽东的“公差”  自筹差旅费、没人接待的青年毛泽东出过8次“公差”:  1、1918年8月15日,从长沙前往北京,主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联络工作。  2、1918年10月6日,和蔡和森、萧子升等到保定,看望湖南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学生,8日返京。  3、1919年3月12日,开始第一次“京沪行”——和蔡和森、罗章龙乘火车送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去上海。3月14日,到达上海,第二天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欢送会。17日、31日,他和萧三等人先后两次到杨树浦轮船码头为湖南赴法学生送行。  4、1919年12月18日,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驱张”代表团赴京。在京期间,参加湖南各代表团联合请愿行动,并作为与政府谈判的六位代表之一,揭露张敬尧的罪行;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料理杨昌济丧事,扶柩至武汉。  5、1920年初,从武汉折转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  6、1920年3月间,由沪回京,考察“工读互助”活动。  7、1920年4月11日,开始第二次“京沪行”。5月5日,到达上海。5月8日,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聚会,为赴法人员萧子升等送行。在上海,践行“工读互助”;继续开展“驱张”活动,讨论湖南改造问题;拜访孙中山、廖仲恺等人;和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在中国应用的问题。8、1920年6月11日,张敬尧被迫逃离湖南。毛泽东于7月5日启程、7日回到长沙。 青年毛泽东之路(22)“驱张”在京城191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又进京了:这个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率团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撤换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  手无寸铁的小学教师,挑战手握重兵的一省之督,在常人眼里是一场“小石头”与“大水缸”的碰撞。  然而,碰撞的结果,“小石头”砸烂了“大水缸”——张敬尧被驱逐出湖南。  毛泽东是“驱张”运动的设计师和主要指挥员。  1  足印:北京福佑寺  “驱张”入京第一站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湖南“驱张”代表团,冒着严寒,踏着积雪,住进了北京西城的北长街99号福佑寺。  毛泽东等得以住进福佑寺,与“驱张”大后方有关,也体现了毛泽东在湖南的人气。  这种安排出自吴瀛。吴瀛时任京都市政督办公署坐办,用现在的称呼就是市政府秘书长。吴的“后台”又是做过大总统的黎元洪和在任北洋政府高官的舅父庄蕴宽。吴瀛接待毛泽东等有双重原因:一是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易培基,是他早年在湖北方言学堂英文系的同班同学,而易很看重毛,易也是湖南“驱张”的主持者之一;二是毛泽东带来了李氏芋园主人吴琴清、李青崖夫妇的信,而吴琴清是吴瀛大姐,李青崖则是毛泽东一师的法文老师,姐姐、姐夫要求关照的客人,弟弟是不能怠慢的。  吴瀛不仅把毛泽东等人安排住在自己“权力范围之内”的福佑寺,还把毛等引见给舅父庄蕴宽。如此,起码能给代表团提供一定的保护。  2  足步:明了大局,设计在先  “驱张”设计师是毛泽东。他利用了当时政治矛盾和条件。  1919年11月16日上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欢迎新会友会议上提出:当前的任务是“驱张”。他的“驱张”路径是:“高举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旗帜,揭露张敬尧卖国、亲日、残民、专横的罪行;利用直皖军阀的矛盾,把张敬尧赶出湖南。”  毛泽东对此时的全国政治格局心里有底:北洋集团分裂为直皖两派,即以段祺瑞为首领的皖派,以曹锟为首领的直派。大总统虽是“文北洋”徐世昌,而实权却操在“太上总理”、“武北洋”段祺瑞手里。段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中央”的名义谋一派之私——不断扩大皖系的地盘,扩充皖系的实力。如此,高喊“武力统一”的北洋集团不仅与南方地方势力“同盟”形成对峙,而且内部也产生了深深的裂痕——直皖两系的激烈冲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北洋集团立下汗马功劳,将湘粤桂联军打败的直系大将吴佩孚,不仅没当上湖南的督军,反而被段祺瑞“定格”在衡阳,为皖系大将张敬尧看守“南大门”。  只要顺应湖南民心,运用这些矛盾和张敬尧自身弱点,张就只有卷铺盖走人一条路了。  3  足步:大造舆论,聚集人心  一到北京城,毛泽东他们就在福佑寺里成立了北京平民通讯社,毛泽东亲任社长。该寺的后配殿,既是他们的办公处,也是他们的“卧室”,“床”就是木板架起的通铺。白天,他们调查访问,晚上回到这里,伏在香案上整理材料,编辑、撰写、油印稿件。  12月22日,通讯社开始向全国各大报社发稿,“传播张敬尧罪恶和驱张运动的消息”。1919年12月27日,通讯社印发的“《湘人力争矿厂抵押》呈总统府国务院及外财农商三部文”稿件,是毛泽东经过深入细致调查而写成的。文稿发出的第二天,北京《晨报》全文转载。该文揭露了湖南省矿务局长张荣楣与张敬尧狼狈为奸,贪污受贿巨款,不惜将水口山矿产权拱手交给外国人的无耻行径。文章言简意赅,极有鼓动性。  12月24日,旅鄂学生易礼容等在武昌鲇鱼车站,查获了张敬尧部私运的鸦片烟种子45袋,每袋约200斤。毛泽东获得消息后,要易礼容等携带烟种、照片,前来北京“公布”。接着,毛泽东起草了《湘人对张敬尧私运鸦片之公愤》,由平民通讯社向全国散发。  正是这种舆论宣传,让更多人聚集在“驱张”的旗帜下,其中包括那些在京、沪、穗等地的湘绅们。  12月28日,代表团在烂缦胡同湖南会馆召开“驱张”大会,商讨“驱张”的办法。当场,10位国会议员签名,并推举熊希龄、范静生、郭同伯三位议员见呈总统、总理,表达湘民“驱张”的决心。  4  足步:“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1920年1月19日,毛泽东等向北洋政府递送了《湘人控张敬尧十大罪》的请愿书。“(民国)七年四月张敬尧到湘,湘民遂陷于永劫不复之境……”“纵兵殃民”,“以致农不得耕,商不得市。其罪一”。“金融枯塞,无以为生。其罪二”。“公私破产,恢复无期。其罪三”。“勒民种烟”,“毁伤国体,腾笑全球。其罪四”。破坏教育,“致学生无校可入,无学可求。其罪五”。“暗杀公民,身蹈刑律。其罪六”。摧残新闻,“言论自由,扫地以尽。其罪七”。乱加盐税,“致盐价骤涨,小民食淡。破坏盐法,目无中央。其罪八”。乱加赋税,“坐收厚赃,不顾民瘼。其罪九”。“伪造民意,破坏团体,供一己利用。其罪十”。  请愿书写出了“张督祸湘,罪大恶极;湘民痛苦,火热水深”的真实情景。  “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成为全国舆论场里的焦点。  5  足步:两个月内,七次请愿  1950年,毛泽东接见新民学会副会长李思安时问:“你还记到新华门坐冷板凳吗?”  李思安回答:“记得。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心坎上!”  毛、李说的是1920年1月28日旅京湖南各界代表团联合请愿的事。  那天上午,请愿团全体成员,冒着刺骨严寒,踏着皑皑积雪,前往北洋政府的国务院请愿。“湖南公民代表团”、“湖南教职员代表团”、“湖南学生代表团”3面大旗,高高地排在请愿队伍之首。队伍中间又有几面中型旗帜,其余的人手执小旗,每旗书写一条张敬尧的罪状。请愿队伍一起拥向新华门。  新华门前军警林立,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双方相持3个多小时,始有人出来,宣称可派代表进入。3个代表团,各推代表2人,即湖南公民代表毛泽东、张百龄,教员代表杨树达、罗教铎,学生代表李思安、柳敏,由国务院王秘书接见。六位代表相继发言,痛斥张敬尧祸湘罪恶,声明非见靳云鹏总理(皖系大将)不可。那位王秘书摇了一通电话,四处“寻找”,可就是找不到靳云鹏。  两个小时后代表出来,报告情节,群情大愤,来到棉花胡同靳宅。靳云鹏果然在家,不好回避,派副官于化龙接待。代表们将张敬尧的祸湘罪状交与于化龙,并请政府撤惩万罪滔天的张。于副官进入内室,与靳云鹏商议片刻后回复说:“明日召开国务会议,将湖南问题提出讨论,这是靳总理负责任的话。”  饥寒交迫的请愿者只好在夜幕下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棉花胡同。  可过了一星期的2月5日,当代表们如约来到靳宅时,只见军警如蚁,刀枪晃动,大门紧闭,宅院无人。向国务院请愿的门就这样堵塞了。  代表团在两个月内,七次请愿,没有任何结果。  6  足步:遥控指挥,“武力驱张”  就在团员情绪低落时,毛泽东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告诉大家,绝不能终止“驱张”活动,造成前功尽弃。前一段虽然未能撼动张敬尧,但已让他声名狼藉。只要再加一把力,一定能将他赶出湖南。  他告诉大家,直皖两系斗争已白热化,北洋政府之所以对张敬尧没有作为,就因为段祺瑞明白张这颗棋子于皖系的重要性。而“志在中原”的吴佩孚,早就发出了“远戍湘防,辰期再届”怨言,提出了南北一家,“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的主张,向北京当局施加“军士思归,留为外用”的压力。  他提出下一步行动:把工作重点放在武力“驱张”上,派出代表团搬动衡阳的吴佩孚、湘南的谭延闿。即运动直系吴佩孚部队北撤,鼓动湘军谭延闿部队北进,用武力逼迫张敬尧离湘。  除留下罗宗翰在京继续平民通讯社工作外,代表团其他成员分别到衡阳、广州、上海活动。仅仅是衡阳,就先后有彭光球、朱后郑和易培基、何叔衡等三批代表,向吴佩孚“请愿”。  其实,看出了全国棋盘上微妙之处的还有谭延闿和他的智囊们,“当事人”吴佩孚也是心明如镜。毛泽东设计的请愿活动,让吴、谭“师出有名”。  7  结局:“玉帅”北回,“张毒”北逃  “玉帅”,是人们对吴佩孚的尊称,因为他字子玉,手握重兵。  1920年5月20日,吴佩孚水陆并进,撤兵北回了。  船上的士兵,显得非常兴奋。唱起了吴佩孚专为北回作的《回防途次》歌:  “行行重行行,日归复日归。江南草木长,众鸟亦飞飞……”其所以北回,是因为“妖孽乱京畿”,他们要去“止戈以为武”,达到“同袍复同仇”目的——枪口一致对付虎视眈眈的日本人。  在湘江运兵船队中那条最大轮船的甲板上,坐着一个“诸葛亮”——峨冠博带,羽扇轻摇,笑容可掬,显得矜持而傲慢。他就是吴佩孚。  与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个“诸葛亮”——张敬汤。本来大哥张敬尧派他到湘潭一带抵抗湘军,身披八卦衣,手拿鹅毛扇,乘着八抬大轿的他一到前线,看到的却是北兵山崩般的溃败,便连夜一身泥巴地逃回长沙。  11日,张敬尧知道大势已去,下了一道紧急命令,把新建的“镇湘楼”和军火库焚毁。在火光和爆炸声中,他逃出长沙城。  8  记者感悟:全国革命预演的影子  1936年,毛泽东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在湖南,这个运动(驱张)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体。”毛泽东没有提到自己的作用。  “驱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有着当时全国各政治、军事集团角力的大背景,但“民间系统”的设计师和主要指挥者,毛泽东当之无愧。这以前,毛泽东也成功地进行过一些政治活动,如校园“驱张”,湖南“五四”,但规模、影响、程度等都不如这一次。这里面有着全国革命预演的影子。  “驱张”成功后,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新星出现在湖南的历史舞台上。  ■链接  湘人为人格而战  (1920年6月9日)  毛泽东  湘人驱张之目的,有一天“一湘人”说得很详悉。但我所知道的,还有以下两点:一是张氏要种鸦片,尽可明白勒种,不算罪恶。但他不然,四处挂起禁烟的招牌,而长沙知事喻兆桐在去年七月里,召集长沙全县百余团总,在县署开秘密会,宣布大帅(张敬尧)意旨,发给种子四万包。开过会,团总把这件秘密宣布了。一是教员发薪,实发七成,收条上要写收到十成。教员愤极,推一代表,携带证据,赴京控诉,行到信阳州,被连夜赶到的侦探搜了去了。这两件很足激起湘人的敌忾心,总说杀人放火还其次,这样欺人太甚,有些难忍。驱张运动的发起,名流老辈小子后生,一齐加入,就是缘于这几种很深刻的激刺。故湘人驱张,完全因为在人格上湘人与他不能两立。湘人驱张,完全是“为人格而战”,和蔡松坡(蔡锷)云南誓师,说吾为人格而战是一样的。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