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老司城•导游词(终稿)
2015年06月21日 来源:互联网 编辑:李玉兵 已被浏览:
   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简称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15年6月28日至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老司城遗址将被提交至世界遗产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表决,最终决定老司城遗址是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老司城遗址若是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实现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老司城·导游词 撰稿人:李玉兵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永顺老司城参观游览,我是今天为大家提供老司城全程讲解服务的导游员xxx。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永顺县53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以及老司城景区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祝愿我们今天的老司城之旅开心顺利,在饱览老司城优美自然山水风光的同时,尽享土家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谢谢大家!“永顺”之名,始于五代,“永顺永顺”,永远顺利!多吉祥的县名!(关于县名,站在过去统治者的角度,或许“永顺”的解释,是诸如永远恭顺,永远顺从等等)。永顺属亚热带山地暖湿季风气候,这里自然山水清秀奇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里的猛洞河漂流【1】,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辞为“天下第一漂”;千年古镇王村,保存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五里青石板街及两旁土家民居吊脚楼。2007年,因著名导演谢晋在此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并改名为芙蓉镇;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是拜佛、休闲、疗养的圣地;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南十三省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而唯一幸存的生物基因库”;“江南延安”塔卧,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能把你带回激情四溢的红色年代;土司古都——老司城,是818年土司政权时期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民族文化遗存。其庞大的建筑废墟和出土的精美文物,记载反映了八百年来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堪称“挖”出来的民族团结“活化石”。2001年6月,老司城遗址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6月,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12月,永顺老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以及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说到这里,亲爱的各位朋友,您可能会问:什么是土司?土司制度呢?土司遗产呢?包括老司城在内的三处土司城遗址凭什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不急,我这就告诉您。“土司”,就是13~20世纪中国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实行封建世袭制,所设宣慰、知州、长官,用贤退吝,世受其封,父死子继,兄终弟继,侄亡党袭、世袭统治当地人民。 “土司制度”呢,则是土司时期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国家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民族管理模式发展成熟阶段形成的最系统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具备专有的系统职官体系,以及各级土司的义务、授职、承袭、贡赋、征调、奖罚等规范。土司制度秉承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治理传统理念,在前此的“羁縻”管理方式基础上,强化了职官体系、管理方式及责权规范,有效保障了该历史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间的利益平衡和共同发展。“土司遗产”,则是13~20世纪中国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行政管理制度时期,由中央委任为“土司”的少数民族首领专用的统治和生活中心聚落、以及建筑群、墓葬等遗存。“土司城”是土司专用的统治和生活中心聚落,一般包括生活、行政、军事、文化、经济等功能,是中国现存的土司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中规模最大、遗存信息最综合、最具代表性的遗产类型。各地和各级土司的官城在选址、规模、功能、整体格局、构成要素等方面,以辖域内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为基础,兼具标志性的中央官方规制和汉族文化特征,是13~20世纪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珍贵、特殊物证。三处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中国土司遗产,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原因有三:其一,包含了能够反映13~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社会文明与文化特征的全部必要遗存要素,其物质遗存和组合关系在地理区位、历史时段、行政级别、功能类型、民族属性、要素构成、遗存形态、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关联性。其二,三处土司城遗址是大型、综合的土司城址遗存,其承载遗产价值的选址、规模、形制、功能、整体格局、构成要素、遗迹外形与材料、相关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特征与保存完好。其三,三处土司城遗址的保护管理机构通过制定和执行管理规章、执行文化遗产规划或保护管理规划等措施,对遗产点实施了有效的保护管理,部分遗产面临的民居建设、旅游开发、洪水等威胁逐步得到控制。同时,申报遗产所属的3个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政府建立了联合保护中国土司遗产的协调机制,有效保障了遗产整体价值的完整性。 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以东19.5公里的灵溪河畔,地处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隶属灵溪镇司城村【2】。公元1135年,彭氏第十一世土司彭福石宠迁溪州治所于老司城,在此筑城,其后繁荣昌盛达六百年之久,直到1724年的某一天,才将治所迁往永顺颗砂城。关于老司城,民间既有“八街九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的口耳相传;也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凭山作障,即水为池,石堆为马,岩隐青狮,焕雀屏于玳瑁,饰鸳鸯于琉璃,云烘紫殿,雾琐丹墀,巍巍乎五溪之巨镇,郁郁乎万里之边城”的史书记载;更有“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诗歌流传。您可能会问:彭氏土司在湘西的横空出世,应该有一个让人期待、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下面就请允许我给您细细道来——湘西在上古之时就被称为要服之地;周宣王时,为蛮荒之地;战国中晚期,酉水作为沟通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曾一度成为争夺的焦点;楚设黔中郡,秦置洞庭郡,汉设武陵郡。东汉初年,溪州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五溪蛮(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亦“据其险隘”,反抗封建统治。汉光武帝遣刘尚、马成、马援率军三次“征蛮”。其结果是刘尚全军覆没,马成无功而返,马援病死军中。于是,东汉王朝在“德不能加,威不能及”的情况下,对其推行“以蛮治蛮”的羁縻制度【3】,“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基于此,溪州地区便相继产生了吴著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部落联盟酋长。到南朝时,汉族地区“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不拿官税,结党成群,动有数百千人”,溪州地区一时成为了华夏人民的避难所。至唐末时,天下大乱,五溪地区流寇现象此起彼伏,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州、县或被废弃不顾,或为少数民族首领起兵自保,豪杰并起,又旋起旋灭。江西吉州豪族彭瑊为吴王杨行密所迫,与兄彭玕一起率宗族将士彭朝九等和千余志士、工匠,投奔故友楚国长沙王马殷。彭氏兄弟入楚后得到楚王马殷的器重,分别委以重任,而且马殷还为自己的儿子马希范配彭玕之女为嫡妻(马希范继任楚王后,封彭玕之女为顺贤夫人‍)。彭瑊被先后被授以辰州刺史、溪州刺史之职,经略湘西。后来,彭瑊逐步以其封建统治的经验取代五溪之吴著冲、惹巴冲、春巴冲等诸部落联盟酋长地位,建立了封建领主制度。同时,建都城于会溪坪【4】。作为溪州刺史的彭瑊,当然就成了溪州地区“土皇帝”,于是建立了世袭溪州土官(土官后改为土司)的自治政府,并得到封建王朝的确认。彭氏在溪州“以私恩结人心”,为溪洞“诸蛮”推戴,而世有溪州之地。以致于到彭士愁时,除拥有世袭的上、中、下溪州外,又有龙赐、天赐等二十州,以下溪州刺史为南北江靖边都誓主,从此,彭氏世有其地,世受其封,世袭其官,世养其兵。【5】天福三年(938年)十月,楚王马希范“貌陋而治家有法”的楚顺贤夫人彭氏去世。本来马希范生活就非常奢侈,此后就更加纵情声色,饮宴无度。马希范兴建的天策府,门户槛杆都用金玉装饰,连涂抹墙壁的丹砂都用了数十万斤,由于他无节制的生活,人民因此困苦不堪。加上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和楚蜀争夺政治同盟,同时,彭士愁也不愿忍受楚的科徭、赋税、丁差之苦,遂于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八月发动了溪州历史上最有名的争疆之战——溪州之战。彭士愁亲率锦、奖、溪三州蛮军万余人,东进攻打楚属辰、澧两州。楚王马希范以静江军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领兵反击,彭士愁的蛮军最终不敌楚军而退守溪州,据险抵抗。次年,刘勍再次围攻彭士愁营寨——下溪州州城九龙蹬,趁风放火烧山,彭士愁被迫再退于锦、奖大山中,并遣子师暠主动求和,最终双方缔结盟约,铭于铜柱,结束了溪州之战(溪州铜柱在双方缔结盟约时,安置于酉水河畔的会溪坪,196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后来因为凤滩水电站的修建,溪州铜柱现如今保存在芙蓉镇的溪州铜柱馆内)。溪州之战虽使彭士愁扩张的企图受挫,但获得了高度自治权。从铜柱盟约内容看,彭士愁愿“归顺王化,永事明庭”,而马楚政权在彭士愁接受其名义上统治的条件下,答应了彭士愁一系列条件:不征赋税;不抽兵士;不许军人百姓随意进入彭氏辖区;部落酋长如有过失,朝廷不发官军攻打等等。楚王利用这次战争,即在内部清除了不利于自己政权的各种势力,又利用彭氏土著势力,和后蜀政权展开政治博弈和军事争夺,即获得了五溪之蛮的归顺,又使后蜀政权失去了黔南的可靠屏障,加速了后蜀政权的灭亡,是古代军事斗争与和平统一解决矛盾冲突的成功案例,开创了我国南方区域自治的典范。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担任宋朝宰相,时值大金侵扰,为开拓西南,为战争提供战马等军急物资,派章淳经制南北江,为了加强对北江彭氏的管束,要求迁州城于会溪坪,彭氏于是“乃迁州城,下于平岸”,将其都城迁至酉水河畔的会溪坪。溪州之战后的彭氏,虽然拥有20个州的司治权,其势力与权力远远超出一般羁縻州的程度,但是其都城会溪坪因为靠近楚王属地辰州,加上面临酉水,交通十分便利,这使得彭氏坐卧不宁,时时感到中央政权对其王权统治的威胁。于是,到宋开宝四年(971年),第四世土司、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彭允林,把目光投向了酉水上游一条叫灵溪河的支流。彭允林逆流而上,寻找迁移治所之地。最后,灵溪河边一块高出水面约10余米的台地让他喜出望外:台地背依巍峨险峻的云霭山,面临如野马狂奔的灵溪河。如此易守难攻的地势,彭允林毫不犹豫地将其治所迁到了这里。台地,便是今天的永顺麻岔乡弄塔,彭氏土司治所——龙潭城就建在这一台地之上【6】。从此,彭氏土司在这个叫“龙潭城”的地方苦心经营,运筹帷幄,掌控着他庞大的势力,同时又谦恭地向中央朝廷称臣纳贡,接受任命与封赏。然而5万平方米的龙潭城,最终还是满足不了彭氏土司日益膨胀的欲望。终于,在宋绍兴五年(1135年),彭氏第十一世土司彭福石宠又像其祖辈一样,沿着灵溪河而上,希望找到一处更能承载其王权的福地。最后,在距龙潭城上游约10华里的太平山下,彭福石宠停下了脚步。因为这个今天唤做老司城(因彭福石宠迁治所于此又叫“福石城”)的风水宝地,已经让他下定了决心:将治所从龙潭城迁至于此。就这样,彭氏土司近六百年(1135—1724)的辉煌历史在老司城开启。到明代时,永顺土司深受中央王朝的倚重,征战南至广西思恩,西至贵州遵义、四川播州,北至湖北、河南、辽东,南至广东,东至海滨,足迹遍及中国东南西北各地,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从洪武十二年(1379)到永历元年(1647)的两百多年间,永顺土兵参与的战争就多达五十余次,其中镇压镇筸苗民反抗为征发的主要方面。生于深山寒谷的土兵吃苦耐劳,又历经征战训练,作战骁勇,往往攻无不克,以至于苗疆不惧朝廷兵威,只畏永、保土兵【7】。王阳明西南平叛的营帐下,彭世麟、彭明辅、彭宗舜祖孙三代同上沙场。明嘉靖33年(1554年),彭明辅与嗣孙翼南出征苏松征倭,次年大破倭寇,王江泾之战,斩获一千九百余级,焚溺无数,永顺土兵在抗倭战场上获得“倭患以来,此第一功”的荣誉。通过这些征战,土司与朝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王朝的恩宠,也造就了老司城超越前代的繁荣。让人痛惜的是,老司城最终还是毁于流寇兵燹。顺治四年九月,王永成、马进忠(左良玉溃军)窜至老司城,焚火毁衙署延及宗祠,神主悉成灰烬。顺治七年,李来亨(李自成孙)、高必正(自成妻弟)又逃窜至老司城,老司城又遭高李之乱,直到顺治九年才得以重建【8】。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清起事,三藩之乱爆发。土家族地区的土司也在吴三桂势力的控制之下,“胁受伪命”,各土司只好投附吴三桂。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湖南衡州(今衡阳),诸土司见三藩大势已去,旋即交印投城,并反戈一击,以求立功赎罪。是年,永顺土司彭廷椿父子首倡投城,与南渭州土官彭凌高协作,攻克辰龙关,以功颁给“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印“一颗。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对曾经参与或附和叛乱的各地土司进行了处理,土司与王朝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待时间的修复,与此同时,清代土司在王朝政治中的地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土司政权的鼎盛时期过去了。然而,老司城自顺治大火以后,虽经修复,已无法恢复当年的格局。老司城已经残破不堪,却没有经济实力加以恢复。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末代土司彭肇槐只好将司治迁到颗砂城去了(颗砂,被称为“新司城”。与此相对立的原大山中的司城有了一个“老”字,名“老司城”),老司城被托付给南渭州土官彭凌高管理。雍正五年(1727),彭肇槐自愿改土归流,此举被清廷作为改流的典范加以推崇,彭肇槐也因此以重笔写入《清史稿》。事实上,彭肇槐对朝廷的改土归流是十分不满的,也就是说,彭氏土司的“自愿”背后是有隐情的。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湖广土司地区的改土归流是在总督迈柱的支持下进行的。迈柱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制定的策略,采取在土司中寻找劣迹的办法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对鄂西土司,是以打击容美土司为重点,而湘西土司中永顺彭氏土司势力最大,因此成为改流的重点。为对永顺土司实施改流,清廷扫除了外围势力相对较弱的桑植、保靖土司的威胁。另外,为了防止容美土司从后路进攻湘西,迈柱在桑植土司边境陈列重兵。到雍正五年,清廷已在湖广土司地区部署了改土归流具体事宜,调衡州副将领兵驻扎九溪卫,澧州、永定两营兵马听其节制,以防诸土司后路。令彝陵镇总兵整饬营伍预备,断诸土司前路。如果土司反抗,即可两面夹击。另外,派湖南按察使王柔、总兵刘策各分赴永顺、保靖、桑植等地力图争取土司自动改流。【9】清廷通过保靖和桑植土司的改流工作,基本完成了对永顺土司的包围,在此形势下,又令镇竿总兵杨凯以桑植副将身份带兵去弹压保靖,同时去做永顺土司彭肇槐的工作,谕肇槐纳土。大兵压境,彭肇槐迫于形势,于是率其子景煌献土投诚【10】。雍正六年(1728年)春,“恪慎小心,恭顺素著,抚辑土民遵法度舆流官无异”【11】的彭肇槐在辰沅靖道王柔极力举荐之下,雍正皇帝授予彭肇槐“苗疆参将”之职【12】,并世袭拖沙喇哈番之职,赐银一万两。可是,仅仅时隔半年多,同年十一月,王柔又上奏彭肇槐才具平庸不适宜苗地之任,请改内地武职。雍正皇帝听从了王柔等地方官的意见,将彭肇槐调到内地任职。雍正七年(1729年),彭肇槐满怀心酸地回到了江西饶州,同样担任了参将职务。【13】就这样,湘西彭氏土司王朝和土司王国以彭肇槐的孑然离去而陨落了。虽然凄凉、悲怆和无奈,却也堪称一曲完美的王朝挽歌。彭氏土司的江山,原本就是华夏的。湘西的百姓,本就是炎黄子孙,纳土献城,归流入海,理所当然。彭肇槐虽然丢失了王权和王土,却使得湘西免遭了战争和屠戮,远离了战火和灾难,保全了湘西的完整和完好。牺牲一个家族的荣华与尊严,换来的却是整个湘西的和平与安宁,这无疑是彭氏土司为湘西做的最后一件好事。历史的天空,彭肇槐用他一抹悲凉却伟大的颜色,留下了彭氏土司王国的绝笔和断章。【15】改土归流后,清王朝出于对老司城深险环境的担忧,并没有将新城建于老司城,而是另选新址于猛峒坪(今永顺县城)。老司城作为军事性质的城池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此不再有大的营造活动。老司城旧的街市被继续沿用,但无力重修,旧的建筑倒坍了,变成废墟,其旧址上重修了简陋的民宅。一些民居侵占了原来的道路。民居的建筑地基、材料一概沿用前代。从出土物显示,清中期以后,精致的外来瓷片绝迹。依靠政治因素繁荣起来的老司城,一时失去了往日的繁荣而返回到它的出发点:一个山多地少、封闭贫瘠、无法养活太多人口的小山村。一个昔日的城池就这样堙没在历史的土层之下。今天,从王村到老司城,不仅是一条追溯彭氏土司历史的通道,也是一条让亿万游客青睐有加的黄金旅游线路。从九龙蹬、溪州铜柱、会溪坪、龙潭城到老司城、颗砂城,无一不呈现出从五代到明清时期彭氏土司的历史踪迹。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考察老司城时,不无激动地说:“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遗址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考察老司城时,由衷地赞道:“老司城的建造者开创了中国土司制度的先河,为地方民族政权统治奠定了一种成功的模式。从中国的历史来讲,老司城是构建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实物材料,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的一面镜子;从民族大融合来讲,是沟通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来说,是人文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过去与现在、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密切结合的典范。老司城是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国内规模巨大、保存完整、历史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 (万马归朝)您看,就在我们的正前方,莽莽苍苍的大小山岭,彼此依偎重叠着。湘西的山,三分形象,七分想象。您若仔细看看,每一座山,是不是就像一匹骏马?我们面前的千座山,万座山,不正像千万匹骏马么?此时,成千上万匹马都齐刷刷地自西向东朝向着凤凰山奔腾而来!基于此,我们把她命名为:“万马归朝”。而这个凤凰山呢,就是今天我们马上就要去参观的地方——老司城。 “万马归朝”,寓意天下尽向土司王朝叩首朝拜。您若仔细观看群山,其中唯有一座山峰,名叫“飞雅角”,背朝着老司城。如此大逆不道,当地民间就有“土司王惩治飞雅角”的传说。传说老司城建都城以后,一日,土司王兴致勃勃地登上凤凰山,一手下善于溜须拍马,见到自西而东奔涌而来的群山,便大肆逢迎道讨好道:“大王,您多么英明,多么伟大啊!您看,我们面前的这些山,这时竟然像万马奔腾一样迫不及待地赶过来向您朝拜呢。”土王非常高兴,当即命名此景为“万马归朝”。高兴之余,土王仔细一看,勃然大怒!原来,土王发现群山之中,独有一山背朝着老司城,这还了得?便问管家:“山名叫什么?”答曰:“飞雅角。”“飞雅角?还想飞,不得了了!不治此山,我如何治理溪州?”于是命人惩治飞雅角。土王于是征调了数百名壮丁,挖去飞雅角山顶上的泥土,又请来了数百名工匠凿洞,以此凿断飞雅角的龙脉。土王想:即使凿不断,也要锁住它的龙脉。过了一些时日,飞雅角已经被凿出一个三丈六尺深,三丈六尺宽的方形石洞。一日,一个工匠收工后忘记带回凿洞工具,于是回头去拿。此时天色已晚,待到工匠靠近石洞门口时,居然听到洞内有声音在议论着什么。工匠于是蹑手蹑脚地将耳朵贴近洞口,仔细听个究竟。只听见其中一个说:“飞雅角,土司王这般惩治于你,你打算怎么办?”“我又没有错,只不过是背朝土司王而已,到死我都不服的!就是死了,我也要超生投胎变成他的儿子继承王位然后败掉他的江山!”“飞雅角,看土司王的架势,是要弄死你的。”“我怕什么?我是千把锄,万把镐,单怕铜钉钉断腰。”……工匠闻之,大喜,也顾不上拿东西了,急急忙忙跑回土司城禀报给土司王。土司王闻之,立即下令溪州所有铜匠聚集老司城。终于,用了六六三十六天时间,打造了一把三十六斤重的铜锁,一颗三十六斤重的铜钉,一条三百六十斤重三百六十里长的铜链。工匠们将铜钉钉入凿好的三丈六尺深,三丈六尺宽的方形石洞中,用铜链系上,再由铜锁锁住,铜链的另一端则系在土司王金銮殿的铜柱上。当晚,一路人从飞雅角经过时,听见飞雅角悲凄的哭泣声。走近一看,山体有溪水一样的液体在流淌着。用火把一照,此液体鲜红如血,如同血河。由此证明,飞雅角已死。 (搏射坪)永顺彭氏土司拥有自己的军队,用来维持正常统治秩序。据《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司治西北五里,有教场坪,皆昔土司演武校射之处,……土人常于此处演武,又西北五里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有曰射圃,地势均宽敞,土人每于此博射。”我们现在到的地方,便是县志里记载的搏射坪。在搏射坪,士兵的训练,除了正常的体能训练,还包括军事技战术训练,如钩镰枪弩之计,短兵相接战术,战斗阵法等等。搏射坪距老司城五华里,从怒缘枯进入到源头的骡子湾全长七华里,进口窄,中间宽,是万马归朝群山走势最集中的地方。周围有轿顶山、马鞍山、磨盘山、船形山等数百座山峰两边排列,高出平地两百余米,群山成了天然的船舷。于是此地得名为:“船形地”。土司时代,搏射坪建有搏击场、跑马场、人与牛搏击场等等。正中间有一个凸出平地约三十米高如篮球般的圆形山堡,人称之为“官亭堡”,土司时,上面建有观阵台、付银台、牛首案台等等。历代土司现场比武挑选兵源时,土王与大将亲临现场,督阵挑选。很多良将奇兵都是从这里挑选加演练,然后筛选出来的。可以不夸张地说,搏射坪是土司时代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黄埔军校”。 (射圃)射圃,坐落于老司城上游五华里的灵溪河西岸,为土司兵器库。土司时代,射圃作为兵器制造厂,从各地招募引进了数十名铁匠师傅,打造各类兵器,并建造了地下兵器库。射圃内砌有数十座炉台,配有风箱、铁镫。造出的兵器有羊角叉,大刀、长矛、火铳、钩镰枪、短刀、三角刀、弩箭等兵器,另外,这里还能制造出500—1000斤重的铁锚等等。除了打造兵器,射圃还是演兵场。沙洲之上,土兵进行骑射、搏斗,练习“旗头阵”布阵法及各类刀枪排阵拼杀演练。长潭之上,土兵们利用30—50只小船作为水上练兵,近船刺杀。船上搏斗,焚烧攻破敌船等训练。永顺彭氏土司土兵的组织形式为营旗制。旗是军事组织机构,战时用于征战,平常为小区域里行政管理单位,兵则散处为农。旗的多寡,与土司的大小,强弱有关。永顺土司势力最强,拥有的土兵旗也最多,达75旗(用于军事的只有58旗,其余17旗隶属于行政后勤编制)。其他如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分别只有16旗,14旗。“八月里来是中秋,堂前点兵下苏州。右手举起刀一把,左手提起倭人头。”这首流传于湘西民间的抗倭民谣,记载了湘西“烧不死的芭茅蔸,杀不尽的土家兵”抗倭的神勇。明嘉靖年间,在我国东南沿海边境,日本封建割据造成大批武士流亡,与海商和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成武装力量,侵扰浙江、福建一带,即称“倭寇”。由于种种原因,倭寇问题屡禁不止,十分严重。明朝廷中央军在抗倭不利的情况下,于嘉靖十三年(1554)冬,征调永顺、保靖土兵赴前线抗倭。永、保土兵参与抗倭后,战争局势很快转向对明军有利的一面,并取得了“王江泾大捷”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彭翼南抗倭)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再次大规模进犯,前线总指挥张经急调湖南永顺土兵等地方部队协助征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土兵首领彭翼南也成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作为永顺土司的继承人,彭翼南(1536-1567)从小除了饱读诗书,还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极为熟悉战争攻防之术。1554年,年仅18岁的彭翼南接替病逝的父亲出任永顺宣慰使,即永顺土兵的最高军事首领。不久就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即刻部署兵力,筹备粮草,誓死歼灭倭寇。出征之前,彭翼南对倭寇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倭寇强悍,战斗力强,便精心挑选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进行严格训练。他挑选士兵时,重在不怕死,有胆量。祭祀时,他把牛头放在桌子上面,牛头下面放有银两,然后对士兵说:“有不怕死敢冲锋的人,就来拿这些银两,吃这些牛肉吧。”这样,彭翼南挑选出来的士兵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战斗力极强。经过周密部署后,彭翼南率领土兵跋涉3000余里,开赴苏州府松江地区(今上海松江)抗击倭寇。一到抗倭前线,就投入了战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倭寇聚集在浙江胜墩,彭翼南领土兵包围,倭寇迅即败退,斩三百余级,首战告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聚集在江苏奉贤老巢的二万余倭寇,不断侵犯嘉兴地区。彭翼南所率领的永顺土兵与各路官兵协同作战,水陆三面夹攻。倭寇受到严重的创伤,改走王江泾。土兵乘胜追击,倭寇腹背受敌,陷于重重包围之中,损失惨重,被斩、俘一千九百八十余人,溺水死者甚从,只剩少数突围逃回老巢柘林。王江泾大捷,史称“东南战功第一”,是平倭战争中最伟大的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抗倭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英勇善战的土兵在王江泾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彭翼南率领的土兵因表现卓著,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彭翼南被授昭毅将军,后又擢升为右参政。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松江柘林倭寇一千多人侵犯苏州一带。彭翼南率领土兵与官兵跟踪追击,围倭寇于苏州的陆泾坝。由于各路土、汉官兵英勇作战,擒其枭帅,斩首五六百级,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嘉靖三十五年(1556)五月前后,倭寇和大海盗徐海等贼万余人聚集在浙江的乍浦,焚舟以示死战。八月,彭翼南再次奉调参与抗倭,八月二十日彭翼南与官兵配合,发起了对倭寇的总攻击,直捣巢穴。二十五日,官兵四面包围,土兵手持火把,鼓噪而进,冲入敌阵,火烧倭巢沈家庄,连战数十合,贼寇大败。擒斩倭寇一千二百余人,焚死其数不计。徐海没水自杀,被土兵割取首级。自此,浙江地区倭患平息。1567年,年仅31岁的彭翼南病死于老司城。虽然英年早逝,可是他作为一名抗倭的民族英雄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1935年,当时的湖南省政府拟定30位湖南历代乡贤,彭翼南与发明家蔡伦、理学家周敦颐、思想家王夫之、军事家曾国藩等并列其中。(土兵为何能如此神勇无比?)究其原因有:一,报国欲望强烈,士气高涨;二,浙江所在地区,以丘陵居多,明中央军兵源多来自北方,只擅长平原作战。而日本国土大部分属于丘陵,倭寇对于山地作战十分熟悉,故遇明军而胜之。与中央军相反,永、保土兵生活在山高林密,水激堑深的丘陵地区,土兵适应山地作战,所以能够有效的应对倭寇;三,土司对土兵的训练十分严格。由于明朝设置土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防止生苗叛乱,所以土兵长时间是处于战备状态的。四,永保土兵的武器能够对倭寇的倭刀现成有效的遏制。 好了,亲爱的各位朋友,老司城到了。老司城背靠太平山,太平山下有三座相连的小山,曰福德山、禄德山、寿德山,合称三星山,寓意太平盛世、三星照耀。老司城的贵族生活区(又叫宫殿区)建在福德山麓,从贵族生活区即可眺望“万马归朝”自然奇观;老司城东侧山脉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南侧山脉似一条巨大的青龙,将金凤环绕,贵族生活区就建在凤尾龙颈上。老司城民间就有“前有青龙绕殿、后有金凤朝阳、左有黄龙到宫、右有玉笋擎天、河中有灵溪石鼓、岸畔有插帽金花”之说,就连民间小调也这样唱道:“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统乾坤,修金殿,修午门,凉洞热洞自生成,土王散闷。内金殿,外罗城,四海都闻名,老司城中风光好,万马归朝,祖师殿,关帝庙,神仙打眼半山腰,十分巧妙。皇经楼,观音阁,隔河两边造”。清末诗人彭勇行眼中的老司城则是:“四塞关河落日昏,弹丸形胜至今存,带围一水双龙合,剑插群峰万马奔。”……亲爱的各位朋友,您可能会问:老司城周围既没有开阔的河谷,也没有矿产或可耕之地,“其山谷一线,石径九折,边隅险要之区,斯当称最。”可是当初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闭塞、偏僻、贫瘠之地呢?据专家考证,老司城虽然没有外城墙,但其以山为障、以水为池,已构成了坚固的防御。在通往老司城的各个山道隘口,还设有“八关一口一界”,防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由此可见,老司城选址在这里,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军事上的防御。老司城遗址分布在灵溪河东侧台地上,大致呈南北走向,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址可分为贵族生活区(又叫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区、墓葬区、宗教区、宛墅区等。【16】如今,老司城留存遗址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接官渡)我们眼前的渡口,便是昔日朝廷土官来老司城视察工作之时,土司王接送贵宾过渡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接官渡”。在这里,举目四望,您会发现,除了其上有一座临时搭建的、简易的木桥,目力所及之处,灵溪河之上竟然不见一座石桥。您想想看,这是为何呢?灵溪河两岸崖高壁峭,古木苍翠,灵溪之水清澈见底,人游其间,可谓万念俱净。有诗云:“古柏苍松绿遮眼,溪径幽幽寒苔染。山涧萦行流碧翠,仙踪隐隐浮云间。”明代一文人骚客游历到此,赞叹道:“溪流十里碧溶溶,荇自青青蓼自红。花伴鸥眠沙渚上,云移山入酒杯中。一声长笛风生浦,数着残棋月满空。半点红尘飞不到,赏花人在水晶宫”。清代诗人孔宪道来老司城,赋《老司城怀古》一首:“客游岁暮数归期,恋恋司城欲雪时。五十八旗人尽散,野梅开乱土司祠”。永顺县知事、土家族南社诗人田星六如此赞咏:“绕木啼鸦恋冷红,乱山争出夕阳中。我来残垒写秋色,黄叶一天吹晚风。”一竹枝词这样称赞老司城的美:“小西门外碧波澄,点点渔火到天明。春雨如油落不住,山光水色映山城。”宋代文人陶弼这样描述:“一曲清溪一曲山,鸟飞鱼跃白云间,溪山且要行人到,自是行人到此间”  清代文人陆次云如此吟咏:“崎岖幽谷里,尽是碧云阿。祖每尊盘瓠,祠皆祀伏波。峒民参汉俗,溪女唱苗歌。溉种渔樵暇,悠悠卧薜萝。”清代诗人彭施铎对老司城盛大的摆手舞场景的动感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朝文人向兆麟如此赞叹:“滩高水浅石嵯峨,曳纤蛮儿裸体多。牢系船头齐上崖,咚咚打鼓祀伏波。”土司彭世麒也不甘示弱,对于老司城一溶洞就如此写道:“古洞爽开处,藏春别有天。百壶酬胜赏,一笑了清缘。偶与仙人游,邀我洞中宿。夜久月明孤,风吹岩下竹。”《老司城十八景诗》如此描绘:“南乘天马过灵溪,偶遇渔翁撒网时。银板仙人舟莫渡,石桥石鼓实难移。参天玉笋堪图画,插帽金花自古遗。感泉雅意温和酿,龙涧钟铃瀑布奇。月夜朗溪窥白象,参天乔木隐青狮。铜柱秋风希范迹,若云书院翼南题。羊峰毓秀将军立,心印高悬绝妙祠。万马归朝名胜美,群峰拥翠世间稀。绣屏拱座年年在,福禄山前永座基。”……您若仔细听听,灵溪河上不知何时已经飘来了好听的山歌(湘西山歌是土家族广为传唱的歌种,从音乐上分高腔及平腔两大类。高腔激情奔放、高亢悠扬,其内容多为劳动、生活等。平腔曲调句式规矩,流畅优美,大多内容为为风俗、仪式、古歌、述事等)——“路边凉水清悠悠,有人喝来无人修,我想修口凉水井,不知长流不长流。”“鱼儿想水鸟想林,哥想情妹妹动情,淋雨芝麻难开口,纸糊灯笼肚里明。”“上起坡来坡又长,上到半坡土地堂,土地问我要香纸,我问土地要婆娘。”“天上乌云重乌云,地上磨盖重磨心,打开碗柜碗重碗,推开蚊帐人重人。”…… 老司城贵族生活区 位于老司城遗址北部,呈椭圆形,周长为400米左右,从东、西、北三面保存完好的城墙,可以看出当年土司宫城的恢宏气势,分为金銮殿、太极宫、寿宫、娱乐宫、丞相府等。(金銮殿)金銮殿位于从午门御街的后边起27步石阶梯直达午门前的平台,平台为8步宽。午门为第一进,是一栋高大的5柱8旗,8排7间,中间大门宽1丈2尺8寸,像午门同一高度和大小连续4栋5柱8旗、8排7间木房,从二进门起构成三个四合院,即两边配有相称的厢房,共6个厢房屋,共计5个9步石阶,每步是1尺08分宽,3寸8分厚。第五进再上一级九步相同的石阶即金銮殿和同等高度的太极宫,从五进石阶称陛阶。午门算起共计6个9步石阶梯,加上午门前的27步,皆为九九八十一步石阶梯进到金銮殿。石阶梯是采用磨石岩雕刻,有精致的各类花草、兽类、鸟类图案。金銮殿没有大门,是全敞开的,五个大门皆如午门同等的宽度和高度。金銮殿基础宽为9丈6尺,进深为30丈,殿是坐东北朝西南,属艮坤向。金銮殿内装饰除木雕、石雕、浮雕花砖外,还有金、银、铜等金属装置,殿内金碧辉煌。(午门)午门,是由千余名工匠仿照唐太宗建造西安皇城的建筑艺术建造,当时绘制皇城图者,都是从三草汇画中挑选而定的。据记载,午门高9尺8寸,宽1丈2尺8寸,门前是8尺深,1丈8尺宽,全采用灵溪河边的小片石砌成,两边是水波纹图案,中心是太极图案,奇彩多姿。门坎是从距司城百里之外的五官坪运来的岩石,门坎方平面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图案,两端即平台上各有一块磨石岩,镶刻有各种四季花草图案。平台外边摆放一对高大的石狮子,内有一对雄壮的大石鼓与门坎方相接。清代雍正年间的向鼎新来司城撰写《五修五说》中有:“一说彭氏皇宫院,午门五进至金銮,有绣屏拱座前,后有福禄寿三山。彭土司君屋场,世袭八百年。”又有诗为证:“土司千百年,雄风万代传,山水有雅意,蓬莱我亦仙。”(冬暖夏凉的寿宫)寿宫,建在金銮殿右侧,占地五亩,包括宗祠四亩共九亩。建有两个四合院和一栋单木房,还造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凉热洞(又称歇洞),洞上建有一栋三层的土家转角楼,是历代土司王及其土司王朝内长辈退役后居住的地方。当时土司王及僚属在此除了吃、喝、玩、乐,享受各种各样的乐趣,在此还用来进行婚嫁、生日、丧事、节日等红白喜事的操办。关于凉热洞,有多种说法:其一,相传凉洞四季清凉,热洞四季暖和,土司酷暑与寒冬季节分别到这两个洞里办公。两个洞相距不过一米,却寒、暑两重天,分别具有防寒与避暑的功能;其二,传说土家人的祖先,起源于赤、黑二穴,这个传说对其后裔土家族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产生神洞崇拜。老司城凉洞、热洞的出现被认为是湘鄂渝黔边区神洞信仰的产物,也许就是为了纪念赤、黑二穴,而不是为了防寒、避暑或储藏;其三,传说是土司王的档案室。亲爱的各位朋友,您来说说看,这凉热洞,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排水沟)相传老司城贵族生活区地下有九条按金木水火土五方排定的地下通道,可达灵溪河底,为土司遇险逃遁之路,这只是荒谬不经的传说。据考古发现,贵族生活区西北城墙下有四个砌成劵顶的古涵洞,实为老司城的地下排水设施。我们跟前的这条水沟,便是目前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排水沟。它从宫殿区顶端沿南城墙内侧顺势而下,直抵大西门南侧的两个排水孔,总长度为132米。沟上还有两座横跨的砖石拱桥,为宫殿区的东南、西南通道。(吴著冲土地堂的传说)传说彭氏土司金銮殿建好后,照理说,土司王应该可以尽情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了。没想到,一到晚上,待到土司王上床入睡后,青面獠牙的吴著冲总是出现在他的梦中,走到他的面前,做出很多怪异的动作吓唬他,还咬牙切齿地诅咒他,他说:“你不是很厉害么?现在我比你狠一些,白天你可以统管整个溪州,晚上你就管不了了……”如此一来,土司王被折腾得一次次地从噩梦中惊醒。第二天一早,土司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我父亲是被我们杀死的。你说,世上哪有女儿女婿亲手杀死自己父亲的?我父亲在世时称王称霸,统管溪州八蛮之地,如此被女儿女婿所杀,他能服吗?”土司王点头,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那你给我出个主意呀?”妻子脑子一周旋,说道:“这样吧,你给我父亲封一官职,即吴著都督大神,再修一个土地堂,让他死后依然管理溪州八蛮之地,这样他不就服气了。”土司王伸出大拇指,非常赞扬妻子的建议。当即派人在金銮殿的上方,紫金山正面的右侧下边修了一座土地庙,庙名:“吴著都督土地庙”。土地庙建好以后,土司王以为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到了晚上,一入睡,青面獠牙的吴著冲又出现在了他的梦中,继续吓唬他,诅咒他,折腾得土司王又是一夜无眠。第三天一早,土司王又问妻子;“我按照你说的,已经给他修了一座土地庙,为何他还要来吓唬我呢?”妻子说:“我去土地庙看看”。待到妻子从土地庙一回来,她急忙告诉土司王说:“你仅仅修一个庙当然不行,得让人给他雕刻一尊神像供起来。不然有庙宇无神像,大家前去进香拜祭,没有一个对头啊?”土司王拍了拍脑袋,连连说得罪了,得罪了。于是又找来工匠,命其精雕细刻了一尊高大的神像,并及时安放在土地庙里了,那神像,真的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您若不仔细瞧看,还以为端坐着在庙宇中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吴著冲呢。土司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想:这下总该平安无事了吧?!这一夜,土司王的确睡得很安稳也很踏实,没想到天刚亮他就被一阵急切地敲门声弄醒,土司王正准备发雷霆一番,待到开门后却发现前来禀报的手下早已瘫倒在地。见到大王,手下嘴里语无伦次地说:“不——不——不好了,大——大——大王,土——地——庙——见——鬼——了……”土司王闻之,大惊。命随从一同前往土地庙查看。到达土地庙,众人都傻眼了:原来,吴著冲神像的脸部不是正对着众人,而是面朝后面的墙壁了。众人走近神像,经仔细查看,神像根本没有一丝人为扭动的痕迹。土王大怒,认为是雕刻神像的工匠跟他故意作对才做成“反脑壳”了,于是命人处决了全体工匠,然后命令众人在吴著冲神像前烧了香,许了愿,决定择日再请工匠雕刻一尊神像供奉起来。没想到,当晚土司王一入睡。青面獠牙的吴著冲又出现在他的梦中,哈哈大笑了几声,不无诡异地告诉他说:“你冤枉那些工匠了!他们并没有故意把我的头像雕刻成那样。白天的时候我的头为什么会扭向墙壁?那是因为我在休息。白天的溪州归你管的,与我无关。到了晚上,溪州才是我的天下,才归我管。”土司王终于明白了一切。从此,土王天天都和妻子去土地庙敬香,朝拜。土司王晚上睡觉也睡得安稳,睡得踏实了,管理溪州的一切事务也得心应手了。古溪州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司城的衙署区 衙署区位于贵族生活区南侧,东北高、西南低,周长400余米,面积近9000平方米。东墙、南墙保存较为完好,残高1~4米,墙体厚1米左右,最厚处达1.2米,用岩石条、岩石块、大卵石拌以石灰、棉花等胶结而成,十分坚固。除了与宫殿区西南部、东南部相通的两个门外,衙署区还有南门和西门。西门仍出露在地面上,沿用至今,以条石作石阶,下通正街。衙署区依自然山势筑成八层平台,从下而上,逐层上升,每一层都保存有保坎墙,一般残高2米以上,建筑遗迹就分布在这些平台上。衙署区在改土归流后一直作为居民区,未经大规模的平土,因此,建筑遗迹保存较好。据记载,衙署区在顺治九年重修以后的建筑物有绳武堂、纯忠楼、筹边堂、寿禄堂、永镇楼、迎宾馆、友应房、左右鼓楼、头门牌坊等等。这些建筑物有方位次序,且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忠君爱国的意识。例如纯忠楼,表达土司对于朝廷的忠诚;筹边堂、永镇楼绳武堂,体现着朝廷赋予土司平息边患的职能;奉先堂、寿禄堂、鼓楼,皆为礼制建筑;头门牌坊一座,横额曰“楚南雄镇”;迎宾馆、友应房为实用性的生活建筑……整个建筑中没有出现“殿”字,将“钦命都督府”置于边厢,反映了土司对于国家规制的遵守。(彭氏宗祠)俗称土王祠,为明代完历十九年(公元1591)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态,槢槢如生,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土王祠现存主体建筑的后殿为清同治九年重修,硬山顶穿斗式建筑,共有18根椿木柱子,高大而匀称,上覆小青瓦。建筑的柱础采自明代建筑的旧材料,风格不统一,地基、台级是明代土司衙署建筑的一部分。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三十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每只重五千斤以上,传说是土家族英雄哈力噶巴从百多里远的五官坪用双手提到老司城的。祠堂的后殿正前方树立的德政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月,永顺土官为土司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据说,当时彭泓海“能抚苗土,附近边人多归之,外来客旅亦加礼待,一时称贤司”。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皆以养民守土为本”,因而“民乐宽仁镇静之恩,生息庶富,甲于诸司”。德政碑为青灰色细砂岩,碑高2.7米,宽1.2米,莲花碑座,重檐碑顶,碑头篆书“甘棠遗爱”四字,两侧有一副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歌颂山河新”,正中刻有:“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中涵德政碑”,碑文记述了所辖58旗,380峒军民怀念泓海之德政以及“常闻恩可结民心,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记,功可显当时,不能使后世之取法”的土司统治信条。700多年前的“溪州之战”,最终以彭士愁主动求和而告终。一根圆圆的溪州铜柱,为彭氏土司王朝奠定了818年的传世基础。700多年后的老司城里,土官们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竖起了一块方方“德政碑”。汉族与土家族的关系,就在这一圆一方之间轮回。老司城,以山为城(城砖是方),以水为池(水流是圆),溪州铜柱是圆,土司德政碑是方。原来,历史就在这方与圆之间轮回。宇宙间最大的恒常,就是变化与不恒常。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代贤司”彭泓海在民间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可是“白鼻子土司”的暴虐无道却是人尽皆知:传说白鼻子上司是蛇精投胎而来,极为残暴荒淫,每一个晚上都要吃一个宫女。他的鼻子经常发痒,一发痒就要杀人,把杀死的土民的血涂在自己的鼻子上才舒服。白鼻子土司王每三年要烧一次村寨,他和老婆则坐在观火台上,敲锣打鼓,饮酒作乐,看火烧村寨的景观,称之为“玩火龙”。不少土民因“玩火龙”而被烧得精光,无以安身,只好流浪他乡。白鼻子土王荒淫无耻到了极点,他不仅娶了四十八个老婆,还野蛮地规定土民结婚他享有“初夜权”,土民恨透了他。后来,锦鸡姑娘用法术将他变成了床前的踏板,从此千人踏,万人踩,永世不得翻身。 老司城的街巷区 老司城原来街巷密布、纵横相通,相传有八街九巷的格局。由于城内建筑变迁以及自然破坏,现在尚有五街仍在使用。现有其名的有:正街(新街)、右街、河街、纸棚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红褐色卵石嵌砌路面,铺砌有菱形、三角形和直线组成的几何图案,整齐匀称,古朴雅致,颇具民族特色。(正街)在老司城宫殿区、衙置区的正前方,南北走向,是老司城土司时期的主要街道。正街保存较好,现仍为村民出入的主要道路。路面总长130余米,最宽处达6米。(纸棚街)纸棚街是一条连接正街与河街之间的下坡街。民间相传,纸棚街是买卖香纸的地方,为各地朝拜老司城庙祠服务的。民国至解放初期,河街附近的台地上还有一些造纸的作坊,浸泡造纸材料的石灰池、石灰渣仍有留存。 老司城的墓葬区 紫金山墓地在老司城东南郊,是明代永顺彭氏土司的家族墓地。紫金山墓地处寿德山的山脊上,土色光润,草木茂盛,山水拱揖环抱有情,为埋葬的理想之所。山脊,在这里代表着龙脉,按风水堪舆的要求,真龙有起有伏,龙来数里,或数十里,峰峦高耸,护送强壮如同万马出奔;墓地为“穴的”,是精气凝聚的结穴,“穴的”要藏风煨煖,有盖帐有护送有包裹,以免风吹水射,穴前为小明堂,爱窄小圆平,则气聚发福,向外为大明堂,爱宽展平坦。紫金山墓地前的照壁山(或称笔架山)为近案,绣屏诸峰为远朝;太平山和碌德山为左右扶手,或称“砂环”,为两傍护龙之山,使龙不孤寒;墓地前的灵溪河如玉带萦绕,即“水抱”,水流不宜直来冲穴,要弯曲,具有使气遇水结集的条件,水源来处要开阔,去处要紧闭。此即《葬经》:“若器之贮,言气聚而不散也。”从风水上说,紫金山墓地的风水非常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得水”的基本原则。紫金山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已探明土司及眷属墓葬共38座。目前所确认的土司墓,有彭世麒、彭宗舜、彭翼南墓等。据考古专家介绍,紫金山古墓基本形式是用土砖拱成半圆形,墓前有石人石马,四周筑有围墙,进出必经铁门。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和龙凤图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乌黑色,并用铁钩悬挂在石室之内。随葬器物也极为丰富,有金花、金譬、发插、耳环、莲蓬等金银饰物,还有各种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显英、彭冀南等人的坟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在考古发掘中,著名土司王彭翼南的墓志铭得以重见天日。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率领“土兵”,抗击倭寇,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改土归流”后,紫金山墓地的土司墓葬屡遭盗掘、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盗掘再次猖獗,很多墓葬经过了多次盗掘。(“子孙永享”牌坊)“子孙永享”牌坊在紫金山墓地对面,一说系宣慰使彭永年为其母亲彭氏所立,一说是明朝为表彰彭翼南领兵抗倭的功绩而立。牌坊由青石制成,高4米,宽7米。原为三门四柱,现仍存中门,门额上阴刻“子孙永享”四个大字,题款为:“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署理印务前任宣慰使 钦陞云南右布政彭冀南正嫡彭氏”、“万历拾二年拾二月吉旦立”。顶部有葫芦装饰,牌坊基础仍然保持原样。然而,“子孙永享”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也是不可能的。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终结了源自五代时的土司制度,延续了九个王朝计818年的永顺土司政权终于宣告结束。(若云书院)为湘西最早的书院之一。明洪武28年(1395年)明太祖下令“诸土司皆立儒学”,弘治14(1501年)明孝宗又下令“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这迫使土司、土官将子弟送往附近州县求学。彭明辅求学于辰州,彭元锦求学于酉阳,“儒学有才名”。明万历15年(1587年),彭元锦在老司城设若云书院。从此,所辖各州峒土司世袭,必须在此书院学习,毕业后方可袭职和做土官,课程开设经史、历学等科,来此讲学的教授均从外地聘请,如:上海松江府进士顾清、江苏吴县(今苏州)解员唐寅等学者先后来此讲学,此学院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级行政学院。该区域内有若云书院、文昌阁、城皇庙、关帝庙四个建筑群。正门为子孙永享牌坊。 周家湾非物质文化展示区 土司时期一位医术高超的周姓人,被土司聘为土司王族医官,他尽职尽责,得到了土司嘉奖与表彰,并赐此地为周姓的封地,周姓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为此土司赐此地名为周家湾。如今,周家湾已成为永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区。在这里,永顺的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展示,如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年等等。在这里,如果您愿意,暂时把自己当成一名纯粹的土家人,您可以打一打糍粑,织一织土家织锦,跳一跳摆手舞,扮一扮茅古斯的角色,唱一唱哭嫁歌……这种参与,这种体验,这种融合,会让您享受一生,甜蜜一生,思念一生。(土家族毛古斯舞)被中外专家称为“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毛古斯舞产生在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时曲膝抖身,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的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根据表演的动作内容,可一目了然,如“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舞蹈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身穿草衣树皮,古老大方,颇有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动作古仆健康,对话时要求变腔怪调,使观者辨认和监听不出表演者是谁,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及古老风俗的舞蹈。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系集歌、舞、乐、剧于一体的庞大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动作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具体运用有撒谷种、望太阳、撬岩头、穿花、披甲、牛打架、狗连裆、老鹰抓鸡、摸冰口、抖狗蚤等。摆手舞有带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舞”,有反映古代渔猎生活的“狩猎舞”,有表现春耕夏耘的“农事舞”,有反映民族风情的“民俗舞”,有体现古代战争题材的“军前舞”,还有专供土官土司取乐的“宴会舞”等等。(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土家族“打溜子”又称“打挤钹”,土家语叫“家伙哈”,有的村寨又叫“得披口堂”,广泛地用于土家人节日喜庆、婚嫁迎娶、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民俗活动及场合。演奏形式多样,曲目丰富,相传有300多支曲牌,目前尚存并收录130支,分为绘声、绘神、绘意三大类。绘声类如《鲤鱼漂滩》、《雁儿拍翅》等,绘神类如《小纺车》、《闹年关》等,绘意类《四季发财》、《观音坐莲》等曲牌,还有《安庆》、《迎风》、《八哥洗澡》、《画眉跳杆》等数十首代表性传统曲目。由于乐器组合的编制、风格不同,演奏形式分“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五支家伙”三种。“三人溜子”乐队编制为头钹、二钹、大锣。“四人溜子”乐队编制是在“三人溜子”的基础上加上马锣组合而成,它增加了“马锣”的高音声部,丰富了演奏形式和表现内容。“五支家伙”乐队编制是在“四人溜子”的基础上加上土唢呐的一种新的演奏形式。其唢呐演奏的曲牌明显带有外来音乐元素,形成本土与外来乐曲相融合的特点。(土家族梯玛神歌)“梯玛”,俗称土老司。梯玛在土家族大型祭祀仪典“社巴日”(即“做摆手”)中演唱的敬神之歌被称为《梯玛神歌》。《梯玛神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狩猎、拓荒等,蕴涵了天文、地理、历史、语言、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百科全书”。《梯玛神歌》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故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合的双人舞或三人舞。(土家族织锦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主要分布于永顺等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当今也有用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西兰卡普(土家语)是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西兰卡普的特点是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西兰卡普最醒目的是丰富饱满的图案和鲜明热烈的色彩。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多种,有花鸟鱼虫、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还能织出民间故事、寓言等画面,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关于湘西土家族织锦的起源和发展,《后汉书》中记载的“兰干细布”,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记载的土锦,《永顺府志》记载的斑布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土家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四面均有走廊,悬出的木质栏杆上雕有万字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六棱形、四方形、底部雕刻有绣球、金瓜等各种图案。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个性和手工技艺的特色。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具有无坎不成楼、无瓜不成趣、不转不成楼等建筑特征。结构独特,形式活泼、特色鲜明且规模宏大,是集建筑、绘画和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吊脚楼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唐宋,彭氏政权统治湘西后,吊脚楼开始全面发展。清初,中央政权对土家民居规模实行限制,一般土民只能住千根柱头落地(即茅屋)的“房子”(即茅草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永顺知府袁承龙革除积弊,解除梁柱、盖瓦之禁,吊脚楼又广泛流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居住条件有较大发展,吊脚楼的建造技艺达到顶峰。但是,随着社会进程地加快,吊脚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传承区域及传承人严重萎缩。转角楼的建造技艺工序很多,主要有备料(建造转角楼选用木料十分考究,椿木、柏木和紫木,木质结构紧密,多选做转角楼的柱和梁,杉木、松木等木质结构松散的木料,多选做转角的棋和枋)、加工(将选好的木料加工成梁、柱、棋、枋、金瓜、绣球等)、排扇(将加工好的柱、棋,编成排扇,然后择黄道吉日立屋竖扇)、上梁(一般立屋竖扇后的第二天清晨,邀约邻里乡亲,亲朋好友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奇葩,被专家学者称为楚建筑的“活化石”。(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土家族婚嫁歌是全国土家族中唯一用土家语言演唱的长篇民间叙事歌谣。唱“哭嫁歌”,是衡量妇女才智的标准,所以湘西土家女子自幼都要学唱“哭嫁歌”。“哭嫁歌”又称“十姊妹歌”。主要内容有: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属等五个程序,母女对哭是其重要部分,始终贯穿于整个出嫁的全过程。其次还有哭戴花、哭穿衣、哭离娘席、哭背亲、哭上轿、骂媒人等。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朴素、形象生动、意境清新、音韵和谐。在表现手法上,普遍采用了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手法。巧妙程度令人拍案叫绝。据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潭秋记载:“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具体描述了当时土家族“哭嫁”的场景。(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为地方法定节日,休假一天。土家年特点:一是吃团年饭的时间先于汉族一天;二是来历悠久。有多种口头传说和文献记载,有的说起源五代,有的说起源于明代,有的说起源于更早的时代,都与军旅生活有关,说是提前一天过年后,第二天就要出征对敌作战;三是分布地域广,在云贵高原余脉的湘鄂渝黔武陵山区八百万土家人中,均过土家年,成为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四是持续时间长,过年从腊月初忙活起,直到正月十五;五是活动内容丰富,办年货,做年饭,走亲拜年、做舍巴(摆手节)。摆手活动时间各村不一致,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十五结束,持续活动三天。活动有大、小之分。小摆手一般以同姓同宗或全寨人为单位举行;大摆手是以一乡或数乡为单位联合举行。活动内容有祭祀祖先、唱梯玛歌、跳摆手舞、演毛古斯等,是土家族文化的大盛会。(土家花桥)土家花桥,也称风雨廊桥。廊桥为全木结构,做工精湛,形如轿顶。过去土司王室前往祖师殿祭祀出入劳累之时,常在此休憩。(松柏古道)为了方便去祖师殿祭祀,彭氏土司悬崖上开凿了古栈道。因为险要,在栈道边栽植了大量的松柏,如今松柏历经千年,依然常绿苍翠,堪比皇家园林。除开凿古道外,彭氏土司还注重路途中的景点培植。譬如在古道中心区修建了半边亭,亭内石壁开凿了一个石窟,石窟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佛,右侧石壁上镶嵌着一块小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十三个大字:“上七里,下七里,金银就在七七里。”传说这个对联是土王出的,谁能解开其中奥秘,谁就会得到金银财宝,谁就会发大财。要知道,谁都想发财!多少代,多少人于是都在上七里,下七里的范围打主意,想方设法找到金银,可人们总是空手而归。终于有一年,湘西泸溪浦市的一个挑铁锅穿乡出售的客商,来到这个藏在石窟里的土地堂门前休息。客商望着这幅对联,沉思了许久,终于明白对联的寓意所指:“七七里,就是漆漆里。也就是说,金银就在漆有漆颜料的神像里。”客商果断地把金子铸成的土地公公、银子铸成的土地婆婆神像装进了自己的行囊,然后满足地离开了。据说客商将神像交易后,果然发了一笔大财。 老司城的宗教区 老司城南部有一片神圣的区域,这里是土司时期的宗教区,据地方志并结合考古勘探,可以确认的祠庙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十余处。 (祖师殿)位于老司城东南约二华里的群山之中,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整个建筑前临“碧水灵溪”,后靠“罗汉晒羞”,右依“金帽插花”,左托“苍松乔木”,是湘西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亦是湘西的一处道教圣地,为土司时期重要祭祀和宗教场所,土司时重大节庆和外出征战都要来此殿择定良日和祭祀以保平安。祖师殿建筑群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祖师殿、皇经台、过亭、玉皇阁。主体建筑祖师殿面阔17米,进深13米,占地面积约580平方米。该殿为双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以34根楠木大柱支撑屋顶,柱础为双叠圆石础,穿斗抬梁式混合构架,其间采用了古之“减柱法”以扩大室内空间。上覆小青瓦,飞檐翘角,脊饰有宝顶、兽吻(当年修建北京紫禁城时,就大量使用了老司城山区的楠木。那些楠木全部由土司彭廷椿亲自督送到京城。因过度滥用和生产性破坏,湘西楠木资源早已大幅锐减,大面积成林的盛况已成历史记忆。但湘西又因滞后的交通条件和土家先民自发呵护使楠木资源幸免于枯竭。在永顺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就有闽楠、湘楠、紫楠、白楠、赤楠、润楠等,品种达16种之多,实在难得。)祖师殿内有一口铁钟,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宣慰使彭宗舜与前任宣慰彭世麒、彭明辅共同铸造的。钟顶为狮子,钟面铭有“法轮常转”、“常道遐昌”、“皇图巩固”、“仁慈正烈”等铭文。文革期间,有红卫兵要将这“四旧”烧掉,但钟由红变黄,就是不熔化,乡下人便说这钟通灵了,成金了,也成精了,红卫兵们怕了,不敢再动,于是钟保留下来。祖师殿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龛一座,上供“祖师”神象。殿宇斗拱雄伟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是土家族地区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祖师殿虽不如紫禁城皇宫大殿那般金碧辉煌,但是楠木大柱遇雨散发的屡屡幽香,倒也让人感觉十分别致。祖师殿的对岸就是玉女峰,也称“美女梳头”,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形似插帽金花。山凹处于天福五年建观音庙。 亲爱的各位朋友,老司城的游览至此结束了。虽然您不能带走老司城的一块陈砖破瓦,但是我想老司城已经永远留在大家心中了!在此,XXX真心地希望大家回家以后,向自己亲朋好友讲述老司城的辉煌与沧桑之余,不妨自豪地加上一句:“在老司城,有一个导游,那是我的朋友!”“人生无处不相逢”,我深信我们有缘还会再见。最后,千言万语化作对大家最真挚的祝福,祝大家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和和美美!欢迎再来老司城!谢谢大家!再见!(文中注释,参考文献及书籍详见附录)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