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千年神秘 一台大戏
2014年02月23日 来源:www.mengpakezhan.com 编辑:邓道理 已被浏览:

一台大戏" TITLE="千年神秘 一台大戏" />

一台大戏" TITLE="千年神秘 一台大戏" />

一台大戏" TITLE="千年神秘 一台大戏" />
千年神秘 一台大戏

——魅力湘西文化广场导游讲解词

 

 

  休闲广场中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检查指导工作。我是导游员小X,很荣幸今天能为大家担任景区讲解员,也希望我的讲解能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张家界·魅力湘西》、走进《张家界·魅力湘西》、喜爱《张家界·魅力湘西》。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基本情况。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位于风景如画的武陵源城区画卷路,占地50亩,兴建于2008年,2010年4月份向中外游客开放,迄今为止总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建筑大气雄伟,装饰匠心独运,彰显了大湘西土家、苗、白、侗、瑶五大少数民族的独特风韵,形成了壮美自然与人类建筑术相辅相生、浑然天成的画卷。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是目前中国旅游景区最大的综合性演艺基地,观众席达2600个,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左右,创造旅游收入2.5亿元左右,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旅游景区文化演艺界前列。我们景区先后荣获“湖南省文化产业优秀单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10月跻身“中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2012年1月22日,我们精心打造的原生态民族歌舞节目《追爱》成功登陆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通过荧屏向全世界传播了大湘西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个节目不仅结束了湖南省30年来没有单独的民俗节目上央视春晚的历史,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时任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曾欣然题词:“衷心祝愿你们神歌远扬,魅力四射!”(讲解地点:广场入口处

    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目前分为休闲广场中心、民俗文化博览中心、演出外场中心、演出内场中心四大区域,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休闲广场中心,休闲广场中心主要为广大游客提供停车、购票、闲步、娱乐等功能。大家看,我们的广场地面全部由湘西大山的青石板铺成,既整洁又厚重;在我的左手一侧,这一排木质建筑就是我们湘西颇负盛名的吊脚楼,湘西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智慧的湘西人便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吊脚楼,一般底层不宜住人多放置农具或者喂养家禽,二层便是湘西山民饮食起居的地方。湘西吊脚楼,既是湘西山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勤劳勇敢的真实写照。当然作为景观设施,我们眼前的这个吊脚楼群一楼既不养家禽,二楼也不住人,主要作用就是向人类传承和展示大湘西的建筑文化,另外也还担负着大型民族文化演艺节目《魅力湘西》门票销售和验票通道的职能。(讲解地点:广场中心入口至第一块浮雕路途)

    远看像城墙,近看是楼房。我们这栋吊脚楼做工十分精美,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一根根木柱,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一块块青砖,饱受着岁月的洗礼。特别是其博大精深的雕刻艺术堪称湘西民俗文化的“奇葩”。大家请看,像这样的大型浮雕楼内楼外处处皆是,我们在广场能看到4幅,内容多为湘西土家、苗、白、侗、瑶五大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祭祀场景,浮雕中间大都雕刻着湘西先民心中的神灵,或龙首,或牛头,或麒麟,或貔貅……这些神灵虽然名字各异,但其功能一致,那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讲解地点:广场中心第一块浮雕)

    大家再看我右手边的这个验票口,实际上为这栋吊脚楼的楼门,其雕刻工艺也非常讲究。这两个圆形的门当,上面镌刻的凤凰、老虎是不是栩栩如生啊?门楣上的户对雕刻的珍禽异兽、花鸟虫鱼,也一样惟妙惟肖。“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湘西古代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镇宅装饰的作用,也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今天,门当户对的本意正在逐渐被人淡忘,已经演变成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常用成语。(讲解地点:广场中心验票口)

    好了,大家请看我的右手一侧,这里呈现着一组直冲蓝天的大柱子。大家数一数,几根啊?六根!为什么是六根?我来告诉您。“六”是湘西人民的吉利数,六六大顺啊!湘西山民,无论男女,36岁生日一般都要庆贺呢?柱子上面有什么呢?柱子上面有龙有凤,有湘西人民崇拜的神灵。所以说啊,这六根柱子是湘西少数民族的图腾柱。大家再看仔细看,在这六根柱子的怀抱中,有一尊名为“鼓舞”的文化雕塑。从外形上看,在三面垂直交叉叠放的湘西大鼓上,几位湘西少女在鼓面上打鼓跳舞,一位湘西小伙在最上面的一个鼓弦上对着天神吹响唢呐,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远道而来;从内涵上看,这尊雕塑是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承载着湘西先民的欢乐和梦想,见证着湘西历史的辉煌与沧桑。现在,这个雕塑和这组柱子已经成为张家界文化景观的地标性建筑,每天前来参观、拍照留念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呢!(讲解地点:广场图腾柱前

二 民俗文化博览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离开休闲广场中心,我们现在所要参观的就是魅力湘西民俗文化博览中心——五银堡。五银堡占地3000多平方米,以大湘西五大少数民族(瑶族、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文化作为背景凝聚而成,是湖南省首家集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再现、银器(银制品民族工艺制品、手工艺制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聚集地。(讲解地点:去五银堡路途

    现在我们来到了魅力湘西民俗文化博览中心的入口。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入口,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啊?我们的工匠匠心独运,在设计这个入口的时候确实花了些心思。风雨楼雕梁画栋,莫不让人眼花缭乱;门前的两根木柱高大笔挺、直刺蓝天,大家都知道这是湘西先民的原始崇拜,而木柱上雕刻着不同的湘西人物脸谱,则分明寓意湘西人民热烈欢迎天下来宾!

    在入口右侧石门的上方,镶嵌着四块长条形木板,木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似曾相识却并不认识的文字。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文字?汉字?不全对!甲骨文?不对!我来告诉大家,这是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这个文字呈“多”字形,右上高左下低,乍看上去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我们湘西根据其特征称其为“长脚蚊(长脚文)”。女书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

    女书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在我们湖南江永,我们湘西瑶族也有使用。女书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女书作品主要形式是什么呢?绝大部分为七言诗体唱本。内容是什么呢?大多是描写当地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等。

    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个瑶族女书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石门下端,有普通汉字的翻译呢!我跟大家读读:“选起长者起高楼,选起短者起书房,上山数芒十八叶,下山数芒十八双。取首诗书奉过世,我亦自知不比亭,河海湖南龙出洞,长戏珠透底明。”据考证,这个女书实际上为两首七言诗体唱本,前四句为起屋习俗歌,后四句为姊妹交友歌。(讲解地点:博览中心入口处

    大家看,眼前的这个石窟是湘西张家界山民远古时期居住的原型,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很多这样的石窟,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下奇观,从石窟内部的顶端往下生长的被称为石钟乳,从地面往上生长的叫石笋,地面连接到洞顶的叫石柱,张家界著名景点----“世界溶洞之王”黄龙洞也就是展现的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奇观。

    位于我们脚底下的是整个张家界山脉的轮廓,在这里能很清晰的俯瞰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秀美风光。墙上的这些面具就是著名巫傩文化中的傩面,它们种类众多、造型各异,粗犷中见庄严,朴拙里有华丽。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湘西民间。

    我们湘西苗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还傩愿,苗语称为“冲奴”。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始祖傩公傩母,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等。(讲解地点:博览中心石窟前

    各位来宾,五银堡的“五”代表了我们大湘西的土家、苗、白、侗、瑶五大主体少数民族,我身后的建筑群也就是五大民族的特色建筑。

    第一栋房子是苗族馆,这栋苗族建筑为上下两层木质吊脚楼,一楼为供奉苗家祖先及亲朋好友聚会所用,二楼居住着苗家阿哥阿妹。在二楼上,我们看到的像护栏一样的栏杆被称为“阶息”,因为苗家阿妹喜欢坐在上面刺绣、吟唱,所以又素有“美人靠”之称。在一楼的墙壁上,我们看到悬挂的这些木质、竹制物件都是苗家人农耕生产的主要用具,有箩筐、犁、斗笠、背篓、簸箕等等。(讲解地点:博览中心苗族馆外)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苗族馆,场馆面积虽小,但内容很丰富。正中央的这两个神像就是湘西苗族崇拜的傩公傩母,相传他们是一对在大洪灾过后为了繁衍子孙而兄妹开亲的配偶神,要不你看这傩公脸上都满是害羞的绯红色呢?在傩像的两侧,是两幅反映湘西苗族先民庆祝丰收的木雕,生活气息特别浓郁。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遍布于世界的国际性民族(美国、法国、英国、越南、泰国等国家均有苗族),拥有至少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全世界共有苗族人1000万,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中国的苗族有942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排行榜中排名第五。我们湘西苗族同胞有192万人,占了全国苗族的两成,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都是我们湘西苗族人。

    苗族男女能歌善舞,酷爱银器,特别是银饰品。大家请看,苗族馆的右侧内墙壁上,展示的几款银饰品是不是很漂亮啊?而正门内墙壁前几个身着银饰品的苗族阿妹是不是跟宋祖英一样妩媚动人呢?苗族银器分为银具、银饰两大类,做工之细,图案之美,种类之多,堪称一绝。那么,银器是怎么制作的呢?答案就在我们苗族馆的左侧内墙壁上。这是一幅银质制银图,用银色基调再现了湘西苗族工匠制作银器的工艺流程。银匠首先得熔银,就是将大块银料砸碎放入坩埚置于炉上熔化;然后就是打银,打银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两个大的步骤,初加工就是根据心中所需形状趁热锻打熔化的银料,比照设计好的银饰图稿下银片。深加工就是通过铅托、锤錾、錾刻、镌镂、焊接等流程,反复的捶打与烧烤所需要的银器;最后就是洗银,先用火高温将银器烤热,然后投入酸液中,取出放入清水中用铜刷刷洗,即可洁白光亮。至此,一件精美的银制品就诞生了。制银过程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尤其是熔银的火候、打银的雕工、洗银的时间把握非很高的技巧不可。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向湘西苗寨的银匠“拜师学艺”哦!(讲解地点:博览中心苗族馆内制银图前

     苗族人不仅好银器,还崇尚巫术。苗族巫术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它建立在“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基础之上,湘西苗族相信“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岩有岩神、花有花神”的说法,就是“万物有灵”观的生动体现。苗族最有名的巫术当数被列为湘西三大古迷的赶尸、放蛊和辰州符了。赶尸即让一连串客死他乡的尸体,尾随在赶尸者身后,穿州过省返回故乡,这一巫术文化在我们晚上表演的节目《魅力湘西》中有全面的诠释。放蛊,指针对某一对象施下蛊(一种毒药),使施蛊对象遭遇不幸或心身受损,另外也有使施蛊对象逢凶化吉的。放蛊是一种很可怕、很愚昧的害人举动,现在已经基本消失。那么辰州符是什么呢?我们头顶上这些垂下来的有文字和图案在内的黄色长条布就是辰州符。民间传说中,“辰州符” 又称“灵符”、“神符”、“桃符”,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固定法术,能起到保护、镇守平安和驱逐、镇压邪恶势力之用。因为“符”是大湘西辰州地区的巫师们首创,故名“辰州符”。总之,在辰州的传统里,保护万物要“符”,办好万事要“符”,“符”是万灵的法术。一道正规的辰州符,一般由“点符头”、“主事符神”、“符腹内容”、“符胆”、“叉符脚”五个主要部分组织而成。据考证,现存的150多道辰州符中,其中有63道是用人和人头为符,有58道是以凶禽猛兽成符,有17道是以凶禽猛兽和人头组合成符,有几道符是用汉字和汉字的重复组成的,还有几道符是抽象性的线条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辰州符和苗族巫师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这里展示的辰州符,也只是为了让大家对湘西苗族历史上的巫傩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讲解地点:博览中心苗族馆内

    两层木质楼,千年苗族史。为了让各地游客更好地感受湘西苗族文化,我们五银堡还特地从深山苗寨请来阿哥阿妹到苗族馆还原部分生活场景。大家请看,苗族馆门口的这几位苗族阿哥阿妹正在编织篾货呢!有朋友是不是觉得奇怪,这几位苗族男女怎么这么黑啊?问得好!他们是正宗的黑苗哦!不仅皮肤黝黑,而且衣服的颜色也是墨黑。在我们湘西,苗族分类很多,按汉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称谓,按其居住地有“东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称谓,按其服装的款式有“锅圈苗”、“披袍仡佬”、“剪头仡佬”等称谓,按其服饰的色彩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黑苗”等称谓。“黑苗”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在黑苗居住的山寨,最热闹的莫过于春种秋收时节的“闹姑娘”了!什么是“闹姑娘”呢?就是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黑苗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当然外乡来的小伙子也不能乱抱,最要紧的你得确定对方是个姑娘,而不是大娘!怎么确定呢?我来悄悄告诉您一个窍门,主要看女黑苗裙子的下摆,如果呈白色的就是已婚的大娘了,千万不能抱,否则她的丈夫知道了会和您拼命。如果裙子下摆呈黑色,就是未婚的姑娘,那么您就桃花运来了,只管甩开膀子抱她没商量!(讲解地点:博览中心苗族馆外黑苗生活区

    这第二栋房子是瑶族馆,上央视春晚的《追爱》节目就发源于瑶族。瑶族的建筑同苗家一样都是双层吊脚楼,不同的是瑶族人多住在第一层,第二层则主要堆放粮食杂物,相当于仓库。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眼前这栋瑶族是属于全楼,这栋楼房外墙跟苗族馆一样也悬挂着一些农具和生活用具、粮食,如斗笠、筛子、簸箕、橑箕、玉米棒子、辣椒等等,其中筛子为一种竹制农具,用竹条编制而成,大部分为圆形,也有方形,按照底部筛眼大小可以分为米筛、格筛、团筛等种类。米筛筛眼最小,团筛筛眼最大,米筛、格筛主要用于筛去粮食谷物中的沙石和谷物碎粒,团筛主要用于盛装沥水性物品。在右侧靠门边的这把筛子就是米筛,靠窗户边的就是团筛。大家会纳闷,团筛怎么是黑色呢?这是由于我们湘西喜欢用其熏制腊货所致。在瑶族馆前的街沿上,还陈列着风车、竹穗、签担、犁耙、虾篓等物件,其中虾篓是瑶族人在溪沟中捕捉鱼虾的专用工具。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瑶族馆。瑶族也是发源于我国遍布于世界的伟大少数民族之一,全世界总人口310万人,中国总人口260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名十三。湖南的瑶族约70万人,占中国的26%,湘西瑶族大约10万人。瑶族祖先为盘古,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关于瑶族的瑶字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以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蛮源流史》中所理线索较为可信:瑶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啸聚山林、不缴赋税,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到了元代,统治者认为这种不赋徭役、刀耕火种的人群是野人,故将徭人的徭字改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谓之“猺民”;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采纳了民主人士的提议,广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将瑶池的”瑶“字作为该名族统一名称:瑶族。

    走进我们的瑶族馆,首先得向大家隆重介绍正对门口最中间的这幅木雕。你们看,这幅木雕图案中,四名瑶族花季少女正在小木楼上窃窃私语,楼下的瑶族帅小伙则载歌载舞传情示爱,一名心急的小伙更是用人梯踩在另两名小伙组成的“人梯”爬上心仪姑娘的楼阁。这个场景就是我们湘西瑶族独特的婚俗——“爬楼”。 在湘西,每个少数民族的求爱方式都积淀着本民族的智慧和激情,瑶族在爱的表现方式上更为大胆,他们爱得自由、爱得热烈、爱得疯狂。由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求爱传统独具一格。在月亮东升的时候,他们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钟情的女孩楼下,用爬楼方式表明心思。这种原生态的爱情,澄澈如泉,浓烈如酒,浪漫如月,为久在凡尘里的世人提供一份真纯的情感盛宴,具有丰富的民族韵味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012年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唯一的民族歌舞节目——《追爱》,就是我们根据湘西瑶族大山的“爬楼”婚俗改编而成。现在,《追爱》已经成为我们《魅力湘西》的品牌节目,每天吸引着上千人前来慕名观赏。

    大家不知留意没有?这幅“爬楼”的木雕图中还有一个动物:狗。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更是湘西瑶族远古祖先的图腾,名为“盘瓠”,被供奉为狗王。因此,湘西瑶族禁忌杀狗,也忌食狗肉。另外两幅木雕图案也是反映湘西瑶族在大型节日中祭祀、狩猎、歌舞的场景,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湘西瑶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过“干巴年”。这天傍晚,瑶族同胞互相串门祝贺,畅饮美酒,饱餐糯米花饭和当天的猎获物。瑶族在农历四月初八为“乌饭节”。这天,瑶族家家都要吃“乌米饭”。这种饭是用乌饭草、黄茅草、嫩杉尖等浸成乌汁煮成的饭,据说吃了这种饭夏季不会生痧痱、疖子及其他毒疮。瑶族人每年六月初六要“过半年”,瑶山家家都要杀鸡宰鸭,饮酒相庆。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要过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盘王节”,节日期间,瑶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在我们瑶族馆,我还要介绍下这些像“长脚蚊”的文字。有朋友说,这文字好像在哪里看到过?没错,先前博览中心入口处的文字跟这属于同一类型:女书。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被誉为“瑶族女性之间的达·芬奇密码”,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湘西瑶族地区的妇女之间多有流行。女书起源于中国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2009年3月份,中南民族大学“女书”研究者之一李庆福曾公开认定:“女书就是瑶族的文字。”李庆福介绍,经过研究发现,“女书”当中记载的很多习俗就是现在瑶族的习俗。那么,女书产生于何时呢?看着女书那古朴的笔画和结构,有人认为,女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湖南文物工作者考据并推测:女书由史前陶器刻划符号缓慢演变而成。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女书与古夷文、古越文颇有渊源。关于女书的产生年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民间关于女书产生的传说故事也很多,一些专家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女书的内容上面。有专家对比多篇女书长诗发现,《长毛过永明》是女书中叙述年代最早的作品,描述了清代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在江永一代活动的经过,其中的细节与历史档案记载完全符合,因此推断女书产生的时间不早于明末清初。女书的身世像一座迷宫,其中隐藏着大量奥秘。女书又如同一座宝藏,其中包含着众多历史信息。2006年5月,“女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女书脱离了传统的闺中密语式的传承方式,实现了多样的传承与保护。而女书的未解之谜,也将在人们关切的目光中,慢慢得到破解。(讲解地点:博览中心瑶族馆

    告别瑶族馆,来到侗家楼。大家请看,这栋别具匠心像宝塔一样的就是侗族馆,在侗家被称为鼓楼或者叫塔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因其内置大鼓故名鼓楼,又因其外形似塔又名塔楼。我们先从外部说起,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这种葫芦为单数,是地位的象征,也象征寨子吉祥平安。在侗家最高领袖的塔楼只能修建9个葫芦,眼前的这个塔楼有7个葫芦。我们再看鼓楼的内部结构。塔楼内室顶端有八个大小不一的鼓,这个最大的鼓被称为牛皮大鼓,这个鼓不能随意敲,只能是侗家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敲,敲的程度越快也就说明事情越重要。内室的这四根大柱子代表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外围的十二根细柱子,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侗寨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结构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画,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或风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远观鼓楼巍峨庄严,近看玲珑雅致。据侗族老人介绍,鼓楼是侗寨的心脏,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用,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侗族馆外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少量。全国侗族人口约300万人,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行榜中名列第十。湘西侗族约80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就是我们湘西侗族人的杰出代表。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据考证,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侗族人崇拜龙,天边出现彩虹,称做"龙喝水",谁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还崇拜鱼,认同族或认亲时,先问对方是否知道三鱼共头(其先民的图腾符号),若答得出,便认为是同族人。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请客送礼都离不开鱼。

    说到请客,我们就不得不看侗族馆里的这幅画。大家看,这个请客的场面是何其热闹,何其壮观!这就是侗族最高规格的接待——合拢宴!合拢宴只有村寨举行盛大庆典活动,邀请贵宾集体接待才进行的“长龙”宴席。合拢宴的菜不一定多但绝对是侗家精品,而且宴席上侗家妹子唱歌敬酒绝对是亮点,让宾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侗族村寨的合拢宴一般摆在鼓楼前,用长桌或者门板拼接出长席,最长可供几百人用餐。合拢宴上的美食来自侗寨的各家各户,大家会拿出最好的腌肉、腌鱼、酸菜和糍粑、美酒,用箩筐挑来共同摆设酒席。合拢宴的招待方式有讲究,会根据贵宾人数安排相应的村寨长老待客,席旁还会有一群精心打扮的侗家姑娘唱侗歌敬酒,演绎侗家的敬酒文化。合拢宴开始前会有隆重的迎宾仪式,村寨会先在寨门外鸣礼炮奏笙歌,营造盛大节日般的热闹气氛,客人们进门后会有“拦门酒”,寨人用酒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客人最后再喝上一杯侗家油,才能正式入席。合拢宴上满满的都是酒文化。村寨长老会致敬酒辞,满桌宾主举杯一饮而尽,这时开始正式用餐,大家相互用酒交流谈心。侗家敬酒很有讲究,酒是侗家自酿米酒,大家一番饮酒交流之后,侗家姑娘会前来对宾客一一敬酒。敬酒姑娘手捧酒碗,用浑然天成的嗓音哼唱着祝酒歌,歌词与宴席情景交融,酒也醉人歌也醉人。

    说到歌,当然要说侗族大歌。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童子男女老少相聚鼓楼坪,欢庆起舞,对酒当歌。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这里传唱。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地区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中曾有精彩亮相。其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完全可以说,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侗族馆内

    各位朋友请看,这栋白色基调的建筑,大家很容易认出来是白族馆。白族人因崇尚白色而得名,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发祥地为云南省的苍山、洱海、滇池,迄今为止已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目前,我国白族人口数约200万人,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排名15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湘西等地亦有分布。湘西白族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桑植县,人口约13万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贺龙元帅就是我们湘西桑植白族人。我们湘西白族从哪儿来的?是从云南大理迁徙过来的,据考证,元朝蒙古人征服大理国后,强征当地民众2万,随同蒙古军队东征南宋。后来,这些白族士兵被就地安置,成为现在张家界桑植一带白族的先民。湘西大理两地白族同胞同根同源,至今两地白族人民还保持着友好往来。(讲解地点:博览中心白族馆外

   了解湘西白族,其精美的建筑是一道独特的不可错过的风景。单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照壁遮挡。什么是照壁呢?我们眼前的这面像屏风一样的墙就是白族的照壁,它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主要功能除了挡住大门外,还有美观、避寒、反光等作用。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白族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最精彩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人文图案的大理石。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文字装饰。大家看,这座照壁上还镶嵌着很多吉利的文字呢,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松柏”、“长青”、“紫气”、“东来”、“彩云”、“南现”、 “惠风”、“和畅”等等,这些装饰莫不让人觉得白族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我们再往照壁的飞檐上看,大家发现什么没?对,有小白兔的雕刻!每个角都有一只呢!为什么是小白兔呢?先前我说过,白族人崇尚白色,可爱的小白兔当然是白族建筑装饰的首选哦!(讲解地点:博览中心白族馆照壁处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走进了白族馆。在这里,请大家首先看一下正中间的这幅画。画中就是极富田园气息的白族村寨,湘西的白族村寨多建于平坝或依山傍水的山脚处,每村数十户或上百户不等。一般是聚族而居,也有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的。住房有木质、木石、全石结构诸种,多为两层楼房,也有平房,共同的特点就是外墙都用白族崇尚的白色。白族人习惯住楼下,楼上用以储藏粮食,一般不住人。白族人淳朴好客爱饮,特别是山寨居民最为突出。凡普通客人来访,都用一碗“三蛋”款待(就是一碗内加煮熟的三个鸡蛋、伴有红糖),客人必须吃完,否则就认为是对白族主人的不尊重。尊贵客人光临,必以烤相待,白族礼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红糖,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三道是白族对尊贵客人的招待。大家如果有时间,不妨去湘西白族村寨走一走,咱们的“三蛋”和“三道”等着您!

    在我们白族馆内的侧面,陈列着白族人的部分服饰。白族人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但都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男子一般头缠白色包头,上穿白布汗衫,外套青布满肩马褂,腰系挑花兜袋,佩流苏荷包,下着青色或蓝色裤子。女子头包绣花帕,戴银耳环,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青布或蓝布满襟马褂,外套绣花圈裙,系绣花飘带。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白族姑娘漂亮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风花雪月:她们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明代以后虽然被逐渐汉化,但不少独特的民俗风情仍得到传承和发扬。在我们白族馆的这面墙上,展示的是我们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文化。什么节日呢?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湘西周边各地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湘西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白族人善舞能歌。白族舞蹈最著名的为杖鼓舞,杖鼓舞起舞时,人们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三人一组,鼎足而立,有“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灵巧多变,节奏明快,粗犷大方,气势磅礴。仗鼓舞不受道具的约束。起舞时,农具或者任何生活用具都可以作为道具,这样既大方,又显示出古朴的美感。白族民歌有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一段用三唢呐或树叶伴奏。白族民歌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山歌高昂嘹亮,情歌宛转悠扬。白族民歌,是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地点:博览中心白族馆内

    各位来宾,眼前这最后一栋木质建筑就是土家族馆。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意思是“本地人、本地客”,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共有土家族835万人,位于56个民族中第7位,湘西“鬼才”、国画大师黄永玉就是当今土家族艺术家的杰出代表。我们湘西有263万土家族人,占全省少数民族40%主,占全国土家族30%。其中张家界160万人口中,土家族就超过100万人,在张家界,汉族成了真正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则成了多数民族。为什么湘西有这么多土家族呢?据考证,湘西土家族是由一些被汉化的苗族分支以及一些外迁进入的汉族演变而来的,这些族群历史上因世袭土司王职,加之本来就是土著“南蛮”族,因此明清后史书多记载为“土人”或“土蛮”。清雍正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但“土人、土蛮”一词仍被沿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根据他们已基本汉文化的现状,结合历史上的称谓,并尊重他们不愿划回苗族的意愿,特批许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在我们湖南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土家族与汉族同胞和睦发展,语言虽然逐渐被同化,特质民族文化仍然被传承和光大。

    土家族究竟是怎么来的?其来源至今众说纷纭,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张家界土司多为向姓家族,向姓为土家族大姓,据传由相姓演变而来,因“向”与“相”原是同音异译,故土家人讹“相”为“向”。张家界向姓土家族人,知名度最高的当推“向王天子”。“向王天子”,原名向大坤,元末明初人。相传1353年,土家族汉子向大坤不满朝廷腐败,揭竿起义,建邦立地,安营扎寨。在起义过程中,向大坤自称王号为“向王天子”。这个“向王天子”,由于在当时能代表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利益,他的出现就像百鸟朝凤,赢得了当时的青岩山一带各族同胞的爱戴和拥护,使他从此拥有了以“青岩山”为轴心的山寨,成为当地称雄了32年的寨主和枭雄。然而,当明太祖朱元璋当朝之后,又怎么容得下向大坤这个“蛮族异己”呢?于是便派精兵围攻向大坤的人马。其时的青岩山,真可谓是烽烟蔽日,厮杀整天,百鸟惊飞,众兽四逃。连续40多天的浴血砍杀,向大坤终因寡不敌众,元气大伤,最终战死在神堂湾悬崖下。肉身的惨败,并没推毁青岩山方圆百姓的精神高地和对一位起义领袖的景仰与崇拜。当地的人们为缅怀纪念向大坤,便将他生前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都以“天子山”命名,以此隐喻他们的“向王天子”永世常在。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主要有哪些呢?土家族的独特婚俗——哭嫁,就是其中之一。哭嫁,就是土家族女子哭着出嫁的简称。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哭腔抑扬顿挫,如泣如诉,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结婚是人生大喜,土家族女子为何要嚎啕大哭呢?我在这里给大家留个悬念,待会再给大家揭晓谜底。

    汉族过年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土家族过年却提前到大年三十早晨。这一风俗,叫做“赶年”,也是土家族独有的风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提前过年,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湘西土家族先民随一位姓胡的将领征倭。胡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土家族人古代主要从事农业,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很多极具生活气息的舞蹈,最著名的当数摆手舞和茅古斯舞。关于摆手舞,等会我会在魅力湘西演出外场中心的摆手堂作重点介绍。在这里,我先跟大家讲解下茅古斯舞。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茅古斯”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满了茅草,每股五块,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结草为衣以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土家族茅古斯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张家界版《江南STYLE》中那位身披稻草、赤裸身体的“鸟叔”,他跳的舞蹈,诙谐粗犷,就是土家族的茅古斯舞。

    我们湘西被誉为山的王国、歌的故乡。土家族男女除了善于跳舞,唱歌也是好手。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同土家族茅古斯舞一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桑植民歌》中,土家族山歌就是主要组成元素。海政歌舞团团长、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唱到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的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就是我们湘西土家族的民歌。如今,这首民歌已经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在2013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开幕式上,美国“乡村音乐之父”马克·力文先生演唱的歌曲也正是这首家喻户晓的土家族民歌。大家要是愿意听,我也给大家来两句:马上树儿搭灯台哦,写封书信咦也哎给郎带哟哦……

    研究土家族文化,当然离不开土家族建筑。土家族建筑以吊脚楼蜚声海内外。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土家族人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大家看这栋土家吊脚楼就是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悬空司檐,木栏扶手,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走马转角,古香古色,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今天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我们这栋土家族馆共三层,在古代属于富足人家的吊脚楼,在现代土家山寨已经较为普遍了。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上二、三层欣赏一下土家族人精湛的木工技艺,听一听土家族姑娘在闺房中的窃窃私语。大家如果时间紧,就直接跟我进一楼参观。(讲解地点:博览中心土家族馆外

    前面我多次说过,过去的土家吊脚楼第一层不住人,多为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的土家吊脚楼进行了改良,一楼尽管仍不住人,但也不圈猪牛。我们眼前的这栋土家吊脚楼一楼就有了新的用途,被开辟成中国最大的银器博物馆——五银堡银器博物馆。在正门的旁边各有一门,分别叫吉祥门、如意门,寓意各位来宾身体吉祥,事业如意!大家再仔细看看正门的两侧木板上有两幅银质的图案,上面各有一位英雄人物,是谁呢?右边的是尉迟恭,左边的是秦叔宝。他们都是瓦岗寨英雄、初唐名将,我们民间的传统门神,让他们为五银堡当“门卫”,当然是求福祈安、驱鬼辟邪的象征。走进五银堡,感受银色湘西。朋友们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向后看,眼前这座神秘的蜡像就是我们湘西五大民族誉为祖先之一的先祖蚩尤。武帝蚩尤曾经与黄帝争夺天下,但被炎黄二帝联合打败,败落后,武帝带着部队一路迁移到武陵源。他的武器,铠甲,饰物落入山区化作银矿,因此,湖南银矿储量丰富,年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讲解地点:博览中心土家族馆五银堡入口

    您现在的右手位置是湘西拉丝工艺的传袭地。湘西拉丝工艺是咱们湘西独具特色的一种银制工艺,而且已经列入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眼前,这几位阿哥就是湘西拉丝工艺的传承人。了解完拉丝的朋友们继续看一下咱们的左手方向,全国唯一的纯手工打制的银浮雕壁画,壁画长约24.1米,高约2.55米,耗时一年,以湘西五族先祖之一的蚩尤为素材,栩栩如生再现了蚩尤带领他的十二战神操练生活的长卷。前后参与工匠近一百人,将银的仿古做旧的工艺发挥到极致。(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五银堡银器加工坊

    现在我带大家进入的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土司银库,土司王就是明清时期大湘西的统治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皇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话:北有紫禁城,南有老司城。由此看出土司王的声名显赫。放眼望过去,我们这个土司银库的银储量常年保持在70吨左右。全国有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那咱们湘西土家族多了一个,也就是眼前的土司银行。(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五银堡土司银库

   好了,参观完土司银库的朋友们,继续跟着阿妹往前走。现在进入了魅力湘西,五银堡的文化走廊,朋友们,先看右手边两幅画,这两幅画介绍了银的古老用途。朋友们都知道,在中医学领域,咱们针灸的时候都是用的银针,因为银针素有消炎杀菌的的功效,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银有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坚骨,镇心,明目的功效。 (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五银堡文化走廊

   走到这里大家抬头看一下,在这里非常自豪的告诉大家,头上这个银鼓就是我们五银堡申请了世界吉利斯纪录的中南第一银鼓,它的直径约3米,高1米,鼓身有众兽鸟环绕,大家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在银鼓下面站一站,沾一下它的财气、福气、运气,为什么呢?因为在苗家银鼓是寓意我们腰包里的银子鼓鼓,所以朋友们在下面站了以后就能发大财,行大运.是苗家人乃至整个湘西人们对远方贵客的美好祝福! (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五银堡第一银鼓

    魅力湘西,银色湘西。以客为本,和谐共赢。现在各位嘉宾已经进入了中南最大的银饰交易中心---五银堡银饰展示厅,来我们湘西一定要了解咱们的银饰文化,希望大家在五银堡能带走张家界魅力湘西的美好回忆!谢谢大家! (讲解地点:博览中心五银堡交易中心

三 魅力湘西演出外场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穿过银光闪闪的民俗文化博览中心,现在已经来到了大型民俗文化节目《魅力湘西》演出的外场中心。魅力湘西演出外场中心为“四合院”布局,不过不完全是平地式的,而是斜坡平地复合式的,斜坡上的石阶为露天座位,平地则为湘西民间艺人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硬气功等绝技的主要场所。“四合院”东西向均为湘西特色建筑吊脚楼,南北向的墙壁上则镶嵌着反映大湘西文化的巨幅金色浮雕,我们先从眼前位于南侧的浮雕参观。(讲解地点:从五银堡至外场中心途中

   大家请看,这幅浮雕画面的内容有些什么?有俊美的山峰,有静谧的小城,有清秀的河流,有靠岸的小舟……此情此景,十分唯美,让人浮想联翩。那么,这是哪里呢?我来告诉大家,这是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沈从文是湘西凤凰苗族人,《边城》是沈从文的传世之作,也是沈从文最美丽的乡愁。《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城小镇峒为背景,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奠定了沈从文和《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推介了大湘西神秘的山水人文。现在,《边城》成了世界认识湘西的一张精美名片,而《边城》中的“翠翠”便成为美丽湘西的化身,不少人千里迢迢来到湘西就只为寻找梦中的“翠翠”。可是,为什么这幅浮雕上没有“翠翠”呢?还是我来告诉大家,“翠翠”在魅力湘西的室内舞台上,大家如果晚上有时间,就可以和《边城》中的“翠翠”来一个美丽的约会。(讲解地点:《边城》浮雕

    看过了浮雕画《边城》,我的右手侧是一座叫做“苗王蚩尤”的庙宇,庙宇里供奉着大湘西苗族的祖先蚩尤。关于蚩尤,有很多种版本。传说中的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大战而赫赫有名;历史上的蚩尤,是一个为了民族自由血洒疆场的英武战神。在黄帝时期的古代中国,黄帝、炎帝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蚩尤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贡献,他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之一。据考证,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如今的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蚩尤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乎领。苗族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领,所以,苗族人民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我们景区设立的这座“苗王蚩尤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真实反映了湘西人民特别是苗族山民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之情。(讲解地点:苗王蚩尤庙

     离开“苗王蚩尤庙”,我们现在来到魅力湘西演出外场的主场地,在我们眼前有古朴之风的建筑的匾牌上写着“摆手堂”三个字。摆手堂,顾名思义,摆手的堂屋,是湘西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地方。摆手舞大家听说过吗?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主要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欢快流畅。大家跳过摆手舞吗?只看过?没跳过?那没关系,今天晚上过来哦,我们一起在这里摆手舞天下,共同度过一段快乐而缠绵的时光。(讲解地点:摆手堂

    在“摆手堂”的北侧,我们景区还设立了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的不再是苗王蚩尤,而是八部大王。八部大王是谁呢?八部大王不是一个人,而是八个人,是土家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也有人说他们是土家族的祖先。他们出身贫寒,才智过人,为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土家人的敬重。湘西保靖县水坝村境内的酉水河北岸黔山下,现存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庙前有一对石狮,造型粗朴、古拙。庙门两侧石刻对联亦在遗址中,行楷阴文,正中有八部大王四字,上联为: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为: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我们这里设立的“八部大王庙”是现代缩小版的,旨在让当地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牢记八部大王的业绩,向外界展示湘西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讲解地点:八部大王庙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湘西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最著名的当数新中国开国元帅贺龙和文学泰斗沈从文。除了他们,从古至今,湘西神奇的山水还孕育了一批批杰出的中华儿女,他们有的学贯中西,有的战功显赫。我们眼前的这幅巨幅浮雕上面,一共刻画了10位从湘西大山走出去的风云人物,依照从外往内的顺序,他们分别是:中国现代杰出革命家、新中国解放军大将第一人粟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向警予,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著名慈善教育家熊希龄,一代辞书编纂大师、著名出版教育家舒新城,中华自然门武术一代宗师、曾担任孙中山先生保镖的杜心武,抗击倭寇镇守台湾的清代军事家刘明灯,晚清湘军水师统帅、苗族军事家杨岳斌,元末民初土家族民族英雄向王天子,清朝爱国将领、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清代卫国名将民族英雄、天津总兵的罗荣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还有很多名扬四海的优秀人物,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讲解地点:湘西杰出人物浮雕

     好了,经过一段台阶,我们现在进入了“四合院”斜坡上的吊脚楼建筑群。这个吊脚楼实际上是连接大型民俗文化节目魅力湘西演出外场与内场的桥段和纽带,分上下两层,第二层主要是带团导游和部分年老体弱游客临时休憩的场所,第一层除了为游客提供购物等服务外,则是我们湘西土家、苗、白、瑶、侗五大少数民族的文化展区。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每个民族悠久独特的民俗文化,陶醉在神秘、神奇、美丽、魅力的湘西……(讲解地点:民俗文化展示区入口

    这是侗族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的是合拢宴场景。合拢宴是湘西侗族的最高礼节,参加者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场面热闹非凡。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每逢节日来临,侗族大哥把饭桌一路排开,美食一路摆满,通过“抢客”习俗,对酒当歌,拥伴为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人生,酣畅淋漓。2009年9月14日,湘西侗文化城开席“合拢宴”,整个参宴人数达到10200人,创下一次性参加“合拢宴”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我们魅力湘西晚上的演出中,就有盛大的合拢宴,大家如果有时间,一定要来品尝哦!(讲解地点:民俗文化侗族展示区

    这是白族文化展示区,主要展示的是白族舞龙习俗。舞龙,又叫“耍龙灯”,或叫“龙灯舞”。“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特色迥异。湘西白族“耍龙灯”除了传统的舞布龙还有一种龙叫“泼水龙”,兴起于唐朝,是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形式,如今已发展成为对喜庆节日的庆祝以及对美好生活祝福的一种方式。“泼水龙”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由9至15人参加舞龙。伴着锣、鼓、锁呐的铿锵乐曲,一人持“宝”在前,龙舞欢腾时有“二龙抢宝”、“水戏龙”、“龙戏水”等50多种动作玩法。与此同时,欣赏舞龙灯的群众用脸盆、水瓢等容器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这样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预祝当年五谷丰登、心想事成,其场面欢乐喜庆,幽默风趣。(讲解地点:民俗文化侗族展示区

    这是瑶族文化展示区,展示的是“爬楼”求爱传统。“爬楼”是湘西瑶族独特的婚恋风俗,由母系社会流传至今。瑶族历来有女娶男嫁、恋爱自由的传统,其居住的房屋皆为木结构干栏式。瑶族在修建干栏房屋时,在靠近楼梯口的旁侧,设有一间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吊楼。当家中的姑娘长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其父母就安排她到吊楼居住,以方便与男青年上门幽会。每当夜幕降临,姑娘就在吊楼里等待恋人。小伙子要进入姑娘的房间,需要自备楼梯爬入吊楼与姑娘幽会,故名“爬楼”。“爬楼”多在有月的晚上进行,瑶族姑娘喜欢躲在吊楼里,关着门和窗,边唱“香哩歌”,边绣花边等待。当男青年弄清自己爱慕的姑娘在哪座吊楼时,就与同伴来到吊楼下,用歌谣和舞蹈示爱,或者先用竹竿轻轻敲一下楼板以示通报,并如实回答姑娘的提问。如果姑娘愿意,吊楼的门便会立即打开,男青年便可攀爬而上进入吊楼里。“爬楼”以后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便可大大方方地从大门进入姑娘家,拜见姑娘父母。瑶族小伙“爬楼”,爬的其实不是楼,爬的是月光中的浪漫。我们魅力湘西艺术团根据瑶族“爬楼”独特婚俗改变的民俗歌舞《追爱》,曾成功登陆2012年中央电视台龙年春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讲解地点:民俗文化瑶族展示区

    这是苗族文化展示区,展示的是火鼓舞蹈。《孙子兵法·军争篇》记载:“夜战多火鼓。”意思是大凡夜间对敌作战,必须多多利用火光和鼓声,以便扰乱敌人的视听,使它不知采取什么计策防备。在湘西苗族,火鼓则不是军事战争的道具,而是苗族男女表情达意、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火,照耀黑暗,燃起炊烟,送来温暖;鼓:敲开黎明,掀起豪气,激起狂野!湘西苗族,是一个不能一日无火,也不能一日无鼓的民族。苗族人的生命、梦想、勇敢和坚强,在火光中锻造,于鼓声中激荡。这个展示区只是一个模型,我们每天晚上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火鼓迎宾》,几十位苗族男女,在几十面火鼓上尽情舞蹈,那种壮观场面实在是鼓舞人心,也震撼人心。(讲解地点:民俗文化苗族展示区

    这是土家族文化展示区,展示的是土家女儿出嫁场景。展示区内,陈列着一张古色古香的滴水床,床沿上坐着刚刚过门盖着红头盖的土家新娘,床右侧是一顶满身喜庆味道的花轿。滴水床,是土家族的家具,又称 “千工床”。滴水床其实并不滴水,之所以叫滴水床是因为这种床有着象屋檐样的床檐,屋檐乃滴水之需也,同时也寓意着子孙后代香火鼎盛。滴水床仿土家民居屋檐排水的层进结构、层层叠叠、一般三进,最多七进,整座床精雕细刻内容丰富,主要表现“八仙过海”、“金瓜垂吊”、“五谷丰登”、“龙凤吉祥”、“松鹤延年”、“民间故事”等,由于做工精细,往往需几年工夫才能做成,故又名千工床。土家族婚礼中,最为独特的莫过于“哭嫁”。我先前在土家族馆前曾提问大家: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土家族女子为什么要哭呢?我现在告诉大家答案:湘西土家族哭嫁,实际上完成的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感恩”教育,是土家少女明“哭”暗喜、欲走还留的缠绵表达。她们代代相传,用一声声幸福的“哭声”将人类最深厚的情感演绎得感天动地泣鬼神……(讲解地点:民俗文化土家族展示区

 

四 魅力湘西演出内场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看完了前面三个功能区,我们现在进入了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的核心区域——演出内场中心。在这里,每天晚上都要上演两场大型民俗文化节目《张家界·魅力湘西》;在这里,每天晚上都是场场观众爆满、好评连连。初创于2000年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历经12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200人小剧场,发展成如今2600座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创造了中国旅游景区演艺界的奇迹。大家请看,我们这个剧场所有座位都是用的古朴靠椅,目的就是要让所有观众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我们座位的设置呈流线型风格,也是为了保证每个观众都能看到舞台上的精彩演出。

    都说湘西是沈从文笔下能读到、黄永玉画中能看到、宋祖英歌里能听到的一方神奇土地,而《张家界·魅力湘西》则能同时看到沈从文笔下美得令人心疼的“翠翠”、黄永玉画中美得令人心疼的凤凰、宋祖英歌中美得令人心疼的湘西。《张家界·魅力湘西》整台节目分内场外场两处表演,内场约60分钟,以“雅”叫座,主要用歌舞形式展演湘西土家、苗、白、侗、瑶五大民族的民俗文化;外场约30分钟,以“俗”取胜,主要用硬气功形式展演湘西艺人走钢刀、赴火海等民间绝活。根据节目安排顺序,先“雅”后“俗”,合在一起就是雅俗共赏,鱼和熊掌兼得也。湘西的浪漫,湘西的神秘,湘西的快乐,湘西的美丽,湘西的好客,湘西的激情……湘西的所有魅力,尽在《张家界·魅力湘西》之中。

    12年来,“张家界·魅力湘西”以发掘、整理、保护和表演大湘西民族、民俗、民间“三民”文化为己任,为打造湘西本土民族民间旅游文化精品而孜孜以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张家界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下,“张家界·魅力湘西”迅速发展壮大,不仅将这台晚会打造成了饱含快乐与浪漫、激情与狂野的大型歌舞篝火盛典,更已铸就成一块湖南旅游演艺界的金字招牌。在大陆、港澳台等华人地区,乃至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都享有较高知名度。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2年来,“张家界·魅力湘西”的创作团队,经常扎根大湘西地区的原始村寨驻扎采风,搜集、整理出湘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形态和素材。“张家界·魅力湘西”成功地将一大批民间艺人请出山寨、请上舞台,使诸多隐匿深山、濒临失传的大湘西“三民”文化活化石展现在“张家界·魅力湘西”这个大舞台。在保留大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基础下,对民族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进行提炼升华,将传统民族艺术、技艺等与现代舞台之声、光、电技术完美融合,打造出一个个饱含风情又流光溢彩的精品节目,让广大观众与湘西人民澄澈的眼神和炽热的情感水乳交融。经过数年的辛勤开拓,“张家界·魅力湘西”品牌逐渐树立,公司不仅获得了一批荣誉,执行总裁杨吉红,也被授予湖南省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如今,“白天观奇山秀水,晚上赏魅力湘西”,已成为来张家界休闲度假的海内外朋友们的共识。近几年来,“张家界·魅力湘西”已经成为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定点接待单位,成为湖南省国际旅游节、首届中国文化旅游节、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世博会、文博会等重大节会的指定展演机构。

    12年艰苦创业,12年风雨兼程。未来的岁月里,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300名全体员工将秉持“创新·领先·卓越”,是张家界魅力湘西人的经营理念,植根博厚精神的大湘西文化,深挖内涵,铸就经典;依托市场,做强品牌,展现、弘扬张家界和大湘西文化的无穷魅力,打造中国最好看最精彩,也最具湘西人精神气质、最具湖湘文化历史厚重感的旅游演出。(讲解地点:演出内场中心及至外场途中,本部分可根据时间需要灵活裁剪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关于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的讲解就到此为止,肯望大家能为我们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讲解地点:广场出口处

    再见!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