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帕客栈 官网 邮箱:mpkz@33519.com
做张家界口碑最好的人文主题精品智慧客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给楼盘取个什么名字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www.mengpakezhan.com 编辑:mengpakezhan.com 已被浏览:

编者按:楼盘起洋名早已见怪不怪,很多城市足不出户就能“欧洲一日游”,曼哈顿、维也纳、巴塞罗纳、威尼斯等国外地名,都成了楼盘名字。近日,关于“取洋名”的相关报道引发热议。本报整理了部分言论,以期在我市的城市建设中,可以他山之石,作为我们的借鉴,或引起我们的注意。

  近几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对此,近日通过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

  赞成:找回失落的尊严

  作为一个地方性的法规,河南即将施行《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意味着某些“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地名洋化等现象将被紧急叫停,此举必将得到民意支持。

  当下的地名,怎一个乱字了得,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加以约束,某些地方对地名想怎么起就怎么起,致使地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置身大街,仿佛到了国外,这绝非夸大其词,有路边的路牌名为证。

  就一地多名而言,或许并不可怕,也不难统一,人们只需将习惯的称谓改变过来即可。而那些洋化的地名,要想重新命名特别繁琐,首要的是对某些领导进行洗脑,让他们自觉回归到中华地名文化上来,这项工作难度最大,况且重新命名,步骤很多,最关键的是要得到大众广泛认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便于记忆。

  国民中,总有一部分人信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平时只要接触到了洋文便顶礼膜拜,很不得体。其实,我们的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本身就值得我们引以为豪。可惜,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竭尽“拿来”之能事。洋化了路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的一种不自信,总觉得低人一等,于是用洋名给自己装装门面,借此与国际接轨。

  如此崇洋很可悲,河南省率先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是一种顺民心得民意之举,必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但愿更多的国民能在这个“办法”施行后找回失落的尊严,如此则是国民之幸、民族之幸。

  延伸:先要明确命名权归属

  因为客户对楼盘项目最初的了解就是名字,开发商在给项目起名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仅起洋名,还有很多诡异的怪名。这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因为,楼盘名称也是城市地名的一部分,它事实上代表着一种城市形象和文化符号,反映着当地的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洋名、怪名泛滥,让我们的城市地名日益陷入粗俗与搞笑之中;某种意义上,城市的地名文化已经被开发商“绑架”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地名文化。

  当然,在商言商,为了房子好卖,在项目名称上“名不惊人死不休”是最简单的招数。有人认为,有国际范儿的名字,可以提升城市档次,这个当然荒谬至极;但具体到开发商,起一些洋名、怪名,的确会迎合一些人崇洋媚外的消费需求——尽管此类“需求”可能更多是开发商引导出来的,或者说想象出来的。但无论如何,指望开发商自动对楼盘命名更加规范得体,很不现实;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以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规范。

  河南做出强制性禁止规定,非常有必要。只不过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如果政府部门对楼盘命名这样的事情都“干预”过多,似乎也有不妥之处——“审批”楼盘名称毕竟说不过去。

  所以,除了对楼盘命名做出禁止性规定,更要明确楼盘命名权的归属。现在的实情是,楼盘命名权基本都被开发商垄断,在项目开发建设之前就先行确定了楼盘名称(其中往往还夹杂着开发企业的冠名),购房人取得房屋产权后亦无权对楼盘名称进行变更。放眼全国,似乎还没有业主自发给楼盘命名的先例。楼盘产权人无权对开发商命名进行更改,已是普遍存在的现实。

  可是,命名权理当是产权的一部分,楼盘命名权应当由产权人享有。只要相应比例的业主同意对楼盘名称进行更改,开发商当初为了营销便利而起的那些不靠谱的洋名、怪名,就理应可以被改掉。在这个意义上,明确楼盘命名权归属,也许要比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为地名”更为重要。

  反对:禁止地名涉洋乃粗暴之举

  这样禁止“地名涉洋”显得有些粗暴了。

  如白求恩大道或白求恩公园之类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外国人在我们国家遭遇战祸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无利己地救死扶伤。这样的外国友人值得我们纪念,将其名字作为建筑物的名字有何不可?此种涉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感恩,并不是浮躁。再比如,书院名叫“泰戈尔”。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坛巨人,值得纪念。只要书院确实有足够的人文素养,叫这样的名字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崇洋媚外,反而会增添文化的厚重感。

  其次,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商家起洋名,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其目的是给消费者传达货物信息,尽管有些时候并非一定准确,甚至有点夸张,但是城市管理者也应当宽容地对待。比如一个街道,起名叫“东方曼哈顿”。所在区域确实金融业比较发达,起个曼哈顿作名字又有何妨。他们起这个名字,无非是想告诉民众这里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倒不是想以此糊弄大众。再如一家酒店,起名叫“巴黎国际大酒店”,其更多地想传递出一种浪漫的气息和新派的理念。过于死板的名字,会严重影响店家的营销,也会影响顾客的选择。对商家诚信的监管,更应当多在执法和监督上下工夫,至于店名叫什么,没必要锱铢必较。

  再者说,民众对地名的称呼,早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一些涉洋的名字一下子全部改掉,恐怕会真的让人 “找不着北”。是否国际、是否时尚,相信群众会给出自己的评判。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当多在方便群众生活方面作努力,牢牢牵住保护群众利益的“牛鼻子”。    

  析因:关键要树立文化自觉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起个什么样的地名,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能让人记忆深刻,的确是一门技术活儿,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不过在中国,地名的确很“丰富多彩”。上午你可能还游在“巴黎街”,下午你就逛在“纽约巷”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曾发文暗讽,称“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这既是对我国山寨文化盛行的无情调侃,亦是对我国地名乱象的间接嘲讽。

  而对于禁止“洋地名”,一直以来都是有法可依的。早在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以及1996年民政部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均有类似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这些年,之所以“洋地名”频出,还在于各地监管不严、执行不力。事实上,早在河南之前,南京、武汉、宁夏等地,均明文禁止了“洋地名”,那此次河南禁止“洋地名”,便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真正的问题是,禁得住外国地名,但挡不住媚外情结、文化不自信。于“洋地名”而言,无论是频出还是禁止,都彰显了文化的不自信——洋地名频出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崇洋媚外;禁止洋地名则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对外来文化异常排斥、害怕文化入侵。因而,在一个文化不自信的氛围里,我们即便禁止了“洋地名”,其积极价值亦不是很大。毕竟,媚外情结不在这一个舞台上绚丽,就会在另一个舞台上璀璨。只要这情结还在,就是一种“症结”,是亟须治愈的。

  因而,在“洋地名”一事上,核心的问题不在于禁止,有时候越是禁止越会让人关注,越会让人心生好奇;而在于树立起文化自觉。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起地名,无疑是需要文化自觉的,而需要彰显当地人的文化自觉,则是在起地名一事上,要让当地人充分参与进来,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唤醒当地的文化自觉。当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还会远吗?

  (本报综合)



张家界梦帕客栈 http://www.mengpakezhan.com/
邮箱:mpkz@33519.com